您的位置: 首页  组工信息  最新信息

援藏干部李海生被授予“最美援藏教师”称号

精准援助 成绩斐然
2019-01-08           党委组织部 学校办公室等         浏览次数 332


华东师范大学选派的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挂职副院长李海生日前被中共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授予“最美援藏教师”称号,成为这次全国获此项荣誉的34位教师之一,这在西藏民族大学和华东师大历史上均为首次。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8519cc11-a67a-48e2-8aa1-a92cca3227d5.jpg

华东师大援藏干部李海生荣获“最美援藏教师”称号

回顾这两年半的援藏经历,李海生为自己能在西藏民族大学的发展中发挥作用而感到自豪。


“最美”何为 ?这位援藏干部用实绩回答


援藏之前,李海生是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学位办公室主任。20167月,作为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李海生从华东师大来到西藏民大,任文学院副院长一职。他首先推动的是文学院与华东师大中文系在导师聘任、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举办暑期学校等领域的合作。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4b1f526d-6638-431e-9b18-94c99f8d7251.jpg

李海生在拉萨开展函授班教学

由于拥有丰富的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经验,当西藏民大成立学位点申报专班时,李海生被任命为工作组主要成员和具体负责人,负责学位点申报工作。他联系西藏民族大学的工作实际,牵头规划民大学位点申报方案,先后组织完成了17个学位点论证与申报工作。20183月,好消息传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藏民族大学成功获批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学位点数位列全国前列。

此后,李海生调至西藏民族大学研究生院担任副院长兼任学位与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一职,主抓学位点建设工作。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4a26152d-5ef0-40f0-951e-c56a6d12ece3.jpg

李海生代表西藏民大在自治区高校联盟大会上交流

“看到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可以发挥出来,能为民大高校发展尽些力,援藏的成就感油然而生。”李海生说。

在西藏民大同事们的支持下,李海生进一步组织了新增14个学位点建设调研工作,对新老学位点进行了有机融合,初步提出了学校层面学位点建设方案;制订了新导师遴选实施方案,并打破原有工作思路,协助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点新增导师近200人。随后,他协助启动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或制订工作;助力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作为自治区学科建设指导专家,他还牵头起草了《西藏自治区2017年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报告》。

除了协助教务处开展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调研工作,李海生执笔起草《西藏民族大学学科专业调整和建设实施方案》,并获得自治区教育厅的肯定。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4223a073-526e-45a6-b45d-3635a080b040.jpg

考研动员会现场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6cf94a47-264d-4363-81e1-9010eaed3c2d.jpg

主持民大文学院教职工论文交流会

李海生尽心助力西藏民族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不断创新研究生教育,协调推进民大与支援高校联合举办两期研究生暑期学校,参与组织筹备首届全国“新时代藏族文学高端论坛”。

“我将继续努力,为民大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李海生说。


组团式援助“和合”之力让援建落地生根


最美援藏教师不是一个个体,是华东师大对口支援工作参与者的群像。李海生反复强调“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援藏期间,校领导们多次赴西藏民大看望,激励我不负学校期望,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李海生说,“学校组织人事部门、合作交流办、工会和研究生院给予了诸多关心和帮助,让我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援藏工作中。”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81efc643-a74f-4992-9c55-080b61d14ffc.jpg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4e8fcf46-6b9b-492c-a699-ea661b983719.jpg

校领导杨昌利、孙真荣访问西藏民大看望李海生

“和合”之力也来自国家援藏战略的顶层设计。20116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对口支援西藏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的通知》,启动新一轮团队对口支援西藏高校工作。华东师大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踏上了“组团式”对口支援的新征程。集七所高校援建之力,西藏民族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7df1e125-e98c-434b-8fa5-f402c5a317ee.jpg

七所高校对口援建西藏民族大学

华东师大与西藏民族大学的合作始于2002年,学校落实“以人为本”的帮扶理念,主动共享优质人才资源,派出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挂职、交流、讲学,并督促其做深做实“传帮带”,为当地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余年来,哲学系张晓林、历史学系李文杰、教育学部黄忠敬、体育与健康学院马成国等先后赴西藏民族大学挂职任教;叶澜、杨国荣、方勇、李政涛、陈大康、李世昌、朱国华、文贵良、潘德荣等50余名专家学者赴西藏民族大学讲学;朱志荣、汪晓赞、阎智力、周燕被聘为西藏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季浏被聘任为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名誉院长。同时,华东师大接收了西藏民大17位教师来校进修深造。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915af9ba-5175-4e7c-ad2d-1680781bd269.jpg

组织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专家评估会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2eab20aa-7652-47f1-a160-9dfab8e0bfe2.jpg

华东师大中文系朱志荣教授任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特别感谢直接参与对口援助的中文系、教育学部和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领导和老师们,两年多来他们不遗余力,全方位的支持,‘组团式’援藏让双方合作快速落地生根!”李海生说。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186f55f5-0f00-4cbb-a83f-851ac2d4ca95.jpg

西藏民族大学校长刘凯、副校长邹亚军一行来访华东师大

多年来,华东师大与西藏民族大学保持着紧密深度的合作关系。双方校领导多次互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落实。

就在去年年末,西藏民族大学校长刘凯、副校长邹亚军一行来访华东师大,双方就2019年对口支援工作计划及对口支援协议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刘凯表示:“过去十几年中,华东师范大学对西藏民族大学的发展给予了重点支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为西藏民族大学的改革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特别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助力西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图书资料、网络课程和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华东师大大力推动教育软件开发和在西藏高校的应用,与西藏民族大学共同建设“远程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实验室;年均向西藏地区提供图书资料250册,价值0.5余万元;捐赠教学仪器120余台,价值25余万元;资助西藏地区贫困学生近200人,资助资金近50万元。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f4badabf-a992-4a21-9a92-c7c073ed0a90.jpg

副校长李志斌慰问我校在西藏民族大学的挂职干部和援藏教师

怀揣华东师大“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这些援藏行者在对口支援的路上追梦前行,在各自岗位上精耕细作,为西藏高校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勠力同心。正如20181015日在西藏民族大学落成的“厚谊永志”纪念雕塑所蕴含的美好寓意,华东师大与西藏民族大学将友谊长存,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186省市16所高校对口支援让“幸福”种子播撒边疆


2001年华东师大响应教育部统一部署正式启动教育对口支援工作以来,带着“幸福基因”的华东师大“种子”不断撒向祖国的广袤土地上。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5bd5b23a-4e56-46aa-a53a-e7ace6c10a30.jpg

华东师大与对口支援高校一起实现跨越式发展

18年来,华东师大紧密贯彻落实党中央、教育部扶贫工作统一部署,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深化与5所教育部指定对口支援高校和11所对口支援地方高校的合作,并先后与6个省市地区签订了校地对口支援合作协议。以服务区域和国家发展为目标,学校积极探索教育精准扶贫新模式,扎实推进多渠道、多形式的对口帮扶。在不断助推产学研协同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中,双方携手将合作推向深入。学科援建,搭设发展高速通道。华东师大坚持选派学科专家支持受援高校各级学科的建设,并聚焦国家和地方发展重要领域,深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厚植科研转化能力,一批科研协作和智库平台得以建成。

华东师大还与新疆师大共建“中国与中亚文化交流协同创新中心”、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建“民俗·社会·文化联合研究中心”等,有效推动了前沿科技和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创新扩散;与新疆师大共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中亚地理研究中心”,打造了一系列扎根新疆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基地和“一带一路”政策咨询及国际交流中心;承担的云南省教育厅、宜昌教育部门的重大课题,为地方教育发展提出了前瞻性、对策性建议。

教育扶智,唤醒区域发展内驱力。华东师大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对口支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开放共享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助力受援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联合培养、交流交换为抓手,以第二课堂教育为特色,以各类“扶志”助学帮扶项目为保障,不断拓宽与受援高校在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渠道。自2011年起,学校累计接收410名受援高校学生来校就读、联合培养、学年交流。学校设有朝华励志奖学金、明德教育奖励基金、光华学子海外研修项目等一系列“扶志”与“扶智”并重的奖助政策,以精准帮扶为每一位寒门学子撑起了一片无忧逐梦的蓝天。

人才“嫁接”,锻造区域发展生力军。18年间,华东师大的人才援派实现了层级覆盖:先后2位校领导前往受援高校和欠发达地区挂职,近80名专家学者参与援派挂职、任教,近40名专家学者赴当地支教、讲学,80余名学生加入研究生支教团赴云南武定等地支教。借助“传帮带”的作用,先进的科研和管理理念得以在受援高校和地区“嫁接”出硕果,人才力量不断为高校和地方发展赋能。华东师大在选拔教师骨干援派挂职的同时,也为受援高校教师提供定向培养、访学交流、联合科研等“成长条件”。

2016年来,学校共招收了9名教师来校读博,近30名教师来校进修访学;特聘17名教师为华东师大硕博导师、兼职教授。各类面向受援高校开放的干部高级研修班、“卓越教师”暑期培训班、“名校长高峰论坛”等培训和学术活动,有效地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人才管理理念的革新。“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等项目至今已累计培训1000余位来自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教育观念的革新、眼界的拓展、专业素养的提升,为30万乡村孩子插上了飞翔之翼。

实践育人,创新教育精准扶贫。学校不断拓展对口支援工作范畴,创新工作形式,将实践育人与教育扶贫深度融合,构建教育扶贫育人高地。以“教育扶贫,青年在行动”暑期专项社会实践为例,该项目近两年共组织了49支队伍近700名大学生赴江西上饶革命老区,开展暑期夏令营、社会调研、科学探究等实践活动,为教育扶贫育人新路径作出了有益探索。

同时,学校实行的“下沉式”援建合作模式强化了院系、学科等实体在对口支援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形成了学科对学科、学院对学院、团队对团队、人对人的立体化深度合作机制。在西藏日喀则白朗县的乡村小学,每到暑假,华东师大“岗拉梅朵”藏文化社的师生们都会前来支教。支教队员不仅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当地学校,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将西藏教育一线实践感受带回华东师大,这对于藏族师范生的培养和推动援藏工作的纵深发展意义重大。随队指导老师江铁锋已连续八年入藏,他体会很深,“对于这些未来教师而言,支教不仅是教学技能的练习、教学经验的丰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与魅力、责任与使命。”

http://news.ecnu.edu.cn/_upload/article/images/25/cc/154341224139869cb1b8be30f2e7/bff43993-518c-4c28-b0d9-edc4b73f4701.jpg

华东师大“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赴西藏日喀则白朗县支教

过去18年,华东师大与对口支援的16所高校一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新开局的2019年,华东师大将与对口支援高校牵手奔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更集中的支持、更有效的举措、更创新的思路,助力受援高校内涵式发展,继续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添砖加瓦,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贡献师大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