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工作动态

我校3个支部获批市教卫工作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

2022-01-03           组织部         浏览次数 966


日前,市教卫工作党委决定命名100个党(总)支部为市教卫工作党委“党支部建设示范点”,为期两年。

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第一党支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党支部和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入选。

党支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履行着“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学校党委将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示范点”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先进党支部示范引领作用。全校各院系级党组织要把抓好党支部作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管党治党的基本任务、检验党建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准,全面提升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全校各基层党支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伟大梦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定践行“九个必须”,全力响应伟大号召,奋力创造新奇迹、不断展现新气象,更好服务全国改革发展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斗。


主要事迹:


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工第一党支部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攻坚克难的坚强堡垒。一是注重引领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注重“党建业务双融互促,围绕中心抓党建”的建设导向。充分发挥党员在科研团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凝聚重点科研攻关方向等重大任务上实实在在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坚持“以党建团队建设引领科研团队建设”的工作思路,定期组织青年骨干开展学术研讨,加强学术交流,凝聚高层次人才队伍到实验室主要攻关方向;三是加强老中青年教师“传帮带”培养引领的梯队建设,帮助青年教师做好个人发展规划,优化人才成长环境。近五年来,党建引领助推科研成效显著,支部青年教师党员邓书金、李林等作为第一作者多次在Science等顶级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支部党员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以及杰青、优青等众多重要科研任务。2019年,实验室主任兼党总支书记、支部党员吴健带领的团队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0年,支部应邀在学校党建研究年会上作交流汇报,特色党建工作获充分认可。

传承科学家精神,建设教育党员的优质课堂。党支部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党员教育的课堂示范作用,把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勇于担当、爱国奉献教育作为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抓手与着力点,充分发挥榜样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的深厚氛围。通过“‘两弹一星’精神与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主题党课、“弘扬科学家精神,做新时代追梦人”师生党员座谈会、在超净光学实验室内特设“两弹一星元勋生平事迹”主题展览等活动,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以身边的科学家典型引领、带领一批党员在教学科研、双创育人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卓越,深耕党建育人模式,以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联系为抓手,以同上一堂党史课、联合组织生活等平台,开拓卓越学术推进卓越育人新模式。近五年来,支部党员教师指导的研究生有2人入选中国光学学会优秀博士论文,14人获国家奖学金,8人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4人次获“王大珩光学奖”和“中国光学十大进展”荣誉奖励。支部书记潘海峰获2021年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马龙生获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夯实组织基础,增强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党支部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党性教育贯穿支部工作始终,着力增强”三会一课”实效性,把提高政治站位、加强政治学习作为每个党员的“必修课”,把压实责任、凝聚吸引、严督实导贯穿组织生活全过程。支部创新思路,开展“服务”+“引领”的特色党建模式,以开展团队互助、头脑风暴、党建知识竞赛等方式,将身心健康教育、美育等师生日常关切的内容与党建工作相融合,面向实验室全体党员、非党员师生开放,切实增强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以“服务”促“引领”,增强支部党员的归属感、向心力,增进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带动实验室整体的活跃性。近五年来,支部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主题党日和优秀组织生活案例、华东师范大学“示范党支部”、华东师范大学“四史”学习教育优秀微党课,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党总支获上海市教卫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文艺学教研室党支部

聚焦中文学科特色,打造家国情怀“微党课”。支部注重挖掘自身特色和优势,深入开展“四史”、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调动支部党员积极性,在当代思想史、西方文论的中国化研究、鲁迅研究等研究领域重点发力。在深入开展“四史”、党史学习教育中,鼓励支部党员结合自身研究专长主讲“微党课”,形成支部“微党课”特色品牌。“微党课”建设中注重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主讲人既有学术有成的资深教授,如支部党员朱志荣教授开设“全球视野中的中国美学研究”、罗岗教授开设“如何理解中国道路”的“微党课”;也鼓励支部的青年党员开设“微党课”,如孙尧天结合鲁迅谈“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等话题进行分享、吴娱玉结合自身研究领域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论的影响。支部以蕴含专业特色的“微党课”凝聚广大师生,使党员同志们既能够了解到学术前沿思想,又能够感受到正确价值观对于科研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以此提升师生的民族自信心,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耕课程思政“责任田”。支部立足学科特色和优势,发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党员在学思践悟中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支部持续扎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用好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筑牢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团队多次获得校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如支部党员文贵良、罗岗、刘阳、凤媛等完成的《学者型中文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创新建设与实践(2007—2017)》获得2017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罗岗、张春田等的《导读、导修、导活协力,精读、精研、精写并重——以提升读写能力为核心的中文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课程和罗岗、倪文尖、张春田等的《经典阅读课完全导修制的探索与实践》课程获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奖;凤媛参与的课程《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一)》入选 2020 年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名单。同时,支部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与设计,多次获得相关奖项。如,在学校第二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与征集活动中,支部党员刘阳的课程《文学概论》获一等奖,罗岗和孙尧天的课程《鲁迅精读》获二等奖,凤媛的课程《中国文学经典(现当代)》获二等奖,张春田的课程《大学语文(上)(预科)》获三等奖;在学校第三届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讨与征集活动中,凤媛的课程《中国文学经典(下)(现当代部分)》获一等奖。

凸显先锋模范作用,争当服务奉献“排头兵”。支部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实践活动。例如,支部成员罗岗为孟宪承书院、外语学院教工党支部及左联纪念馆、虹口区图书馆做“新四史”主题学习报告;罗岗和倪文尖赴呼和浩特二中看望华东师大实习生;朱志荣为兰州大学、深圳大学和河北大学开设关于中国意象的文化价值的讲座;竺洪波参加学校本科生教学督导工作,赴上海川沙中学作科研指导,赴福建参加招生宣传,并与张春田一起赴兰州、西安进行师范生教学实习的巡回指导;倪文尖带领中文系师范生参加部属师范院校首届“未来语文教师”教学技能交流展示会等;陶国山赴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挂职工作,积极推动援藏工作迈向新的征程。支部成员积极参与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服务师生及社会的活动,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


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

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认真贯彻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精神,联动学院、书院,围绕极地特色品牌,聚焦地学实践,打开思路谋发展,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开新局”。

书记领头雁,赓续传承学党史。党支部有效引领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贯彻,尤其在“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支部精心部署,开展联学、导学,支部书记以身为范,四次参加南极科考;支部党员薪火相传,成为学校首位参加南极科考的学生,两位党员被新华社誉为南极科考的“中流砥柱”和“新生力量”。两位党员将极地精神作为党课教材,到企业、高校、政府、中学开展党课宣讲。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学科发展史讲党史,引导本科生传承地学文脉、自觉传承赓续地理精神,让青年主动将自己的未来规划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

学思且践悟,知行合一悟思想。党支部重视实践教学,党员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一线学史力行,在野外实践中引导学生培养科研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以专业所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支部书记史贵涛带队地理本科生赴新疆实习,从事最辛苦的天山冰川采样工作,连续两天每天攀爬超过3800米以上,每次超过6小时,登上一号冰川冰斗(海拔4000米),钻取了华东师大1号冰芯(我校历史上第一次由本科生钻取冰芯),献礼校庆70周年。

党建促卓越,协同育人办实事。党支部守正创新,聚焦学校“卓越育人”内涵,采取师生联合、虚实结合、双院融合的“三合力”,充分调动学院各类资源,进一步推动领导干部、专业教师、思政工作人员下沉到本科生身边,落实三圈三全育人。支部书记担任本科生青年科学家班主任,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支部师生党员结对本科生,参加研讨会指导学科竞赛及论文撰写;支部开展“我为师生办实事”,搭建平台让更多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本科生育人工作,活动被市教卫党委“我为建党百年打卡”采用。结对的4名本科生主持本科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其中一项获得上海市优秀科创奖;教师党员指导的本科生参与的论文,已在SCI一区TOP中发表;学生党员指导的本科生参加全国GIS大赛获得特等奖。

阵地联区域,红色引擎开新局。党支部发挥地理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学科优势,多次前往崇明区绿华镇开展“四史”、党史联学联建,依托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形成了包括旅游规划、文化战略等6份学术报告;对“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的作用发挥”开展社会实践形成调研报告;支部“极地精神”和乡镇“垦拓精神”的文化品牌共建,成为双方党委项目化对接的重要成果,支部党员对绿华镇“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为地方的建设发展贡献地学人的解决方案。支部党员赴云南楚雄支教,将所学所思传授给边远地区学生,把汗水挥洒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