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部本研党支部联合开展“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百村大调研”主题社会实践 |
|
2021-03-22 经济与管理学部(经管书院)党委 浏览次数: 443
|
为了解脱贫攻坚以来各省市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情况,鼓励学生党员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经济与管理学部工商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党支部和经济学类本科生第二党支部联合开展“美丽乡村,美好生活——百村大调研”主题社会实践,献礼建党百年。四个党支部65名学生党员利用寒假时间回到家乡,对全国17个省份100个乡村开展线上线下调研。 深入美丽乡村,感受大地新变 学生党员深入开展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济与管理学部专职辅导员、经管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赵琳华表示,学生党员如何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践行党员初心和使命,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从了解基本的国情、社情、民情做起。调研实践旨在学校积极推进卓越育人的背景下,加强学生党员的思想引领,教育和引导学生党员积极投身实践,用行动践行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建党百年、建校七十周年献上一份独特的礼物。 寒假前,四个学生党支部从调研前的选题方向、方案确定、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人员分组到调研中的具体实施,再到调研后期的数据整理、报告撰写等环节,充分做好筹备和协调。 寒假期间,学生党员们回到家乡,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走访调研。按照分工,学生党员每人深入一到两个村,用青年的视角、调研者的身份重新去感受家乡、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部农家,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预备党员钱衍竹表示,“我家乡的三合村近几年发展成果显著,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农民生活品质提高,村内公共事业建设也稳步推进。” 聚焦乡村发展,调研群众关切 访谈调研实践共收集2200余份有效问卷,对广大村民的生活满意度、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乡村治理情况、民生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数据分析,能够发现多数乡村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方面已基本普及;经过“美丽乡村”“厕所革命”等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有效开展,同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利用也让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在公共就业、公共交通以及公共体育三个领域,群众满意度相对较低,可以间接反应出群众对于就业帮扶和出行改善的需求;在公共体育领域,群众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以及强身健体的意识逐步增强,但乡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设施单一、场地环境的舒适度较差等矛盾仍然存在。 访谈稿词频分析 访谈稿词频统计分析显示,除“村民”“村里”外,“医疗”“教育”“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出现频率较高。医疗、教育、生态、产业发展等领域是当下乡村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乡村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外,公共文化和人口流动问题也受到许多村民的关注。 践行党员初心,建言乡村振兴 村民的日常生活 针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学生党员纷纷提出建议。 何颖结合调研连民村的经历表示,“产业兴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优质农产品培育和地域优势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民宿经济更为村民带来了财产性收入,也为村庄注入更多活力,村民幸福感油然而生。” “各地乡村应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发挥各自旅游、种植等特色产业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发展的独特道路。”眭霞芸认为,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乡村与城镇联系仍有待加强,村落区域整体规划将更有利于邻近乡村协同发展;国家可以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流入乡村,同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 “实地调研让我对于近年来乡村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村民们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的真切感叹是对发展成果最好的印证”,李书萱说。“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年轻一代干部群体的朝气和力量,相信他们将带领着乡村更好地实现振兴发展。” 学生党员们表示,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进一步认识到充分发挥高校学子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途径,学生党员只有将个人的发展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