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组工信息  媒体报道

上海教卫党建 · 高校动态 | 华东师范大学开启十所高校接力直播“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第一站

2020-08-15           上海教卫党建网         浏览次数 141




7月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来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馆,直播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创业历程。在此次直播活动中,传播学院的同学们顺利与中国人民大学、南昌大学、贵州大学、延安大学、湖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河北大学等九所新闻传播院校完成跨地域联动,共同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历史源流。

本次直播活动于23日上午9时在“央视新闻App”和“看看新闻网”同时放送。“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上海站的直播活动由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和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联合主办。

CCTV13《朝闻天下》报道“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


点击查看“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上海站完整版

石库门中开天地,老渔阳里传新声

23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两组同学分别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和《新青年》编辑部旧址。9时13分,他们的身影准时出现在了“央视新闻App”和“看看新闻网”的直播屏幕上。

一边是新天地商业圈周边的繁华街道,一边是散发着历史古朴气息的旧式石库门建筑群。来自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李欣锐(传播学院2019级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党员)一边向观众作着介绍,一边走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的门前。“99年前,一大召开时,这里还是有着田园阡陌的城乡接壤,当时叫做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是一大代表李汉俊兄弟的住宅,人称‘李公馆’……”

步入展厅,在一面巨幅党旗面前,李欣锐向观众介绍起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以及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发源。“就在这天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3名代表和2名共产国际代表汇集到了这个不起眼的石库门房子中,建党伟业正式开启。” 

在直播介绍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镜头前展馆里还原最真实的历史细节,直播团队可谓做足了功课。他们注意到99年前的天气和直播当天一样是个大晴天,于是便援引了当时的《北华捷报》。“99年前的今天,是一个晴天,据《北华捷报》记载,当天的天气’hot  and  fine’……早上5点03分37秒,第一缕阳光照耀到了望志路106号,开启了这个改变中国历史的一天。”除此之外,他们还注意到当时参会的十五名代表中有10人是当年的“90”后,还有两位“00”后,最小的刘仁静当时只有19岁。直播团队对历史的讲述可谓细节满满。

《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源头。在直播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师生用远程连线的方式打破了各个场馆的空间,实地探访了《新青年》编辑部的旧址。作为出镜记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本科生席森培告诉观众们,一百年前,他身后的“老渔阳里2号”不仅是《新青年》的编辑部,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所在地。在“老渔阳里”这扇不起眼的木门中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立了党史上的多个第一:“成立了党的第一个组织,出版了第一本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发布了第一部《中国共产党宣言》,创办了第一个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劳动界》周刊,第一个党的理论刊物《共产党》月刊,还有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

石库门中开天地,老渔阳里传新声。在本次“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视频直播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同学们以实地探访的形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史和红色新闻事业的开创史,用生动鲜活的历史事实和档案细节讲述了党的创建过程与新闻宣传密不可分。作为“先锋队”型的政党,她的基本方式是以先进理念凝聚职业革命家。党的建立和群众动员都离不开新闻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不可分割的一体。

革命小路探足迹,红色新闻写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自始至终关注着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此次活动,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以及中共黄浦区委宣传部通力合作,将“四史”学习融入到发挥学院各专业特长的学生实践活动当中,是传播学院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一次延伸。

“只有置身于历史现场,你才会真正感受到那种和历史对话的感觉。”活动最后,就在中共一大会址现场,同学们朗诵了直播组特地准备的原创诗歌《2020请问1920:追寻红色新闻百年源流》,献礼中国共产党红色新闻事业的百年历程。

本次活动的策划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吕新雨教授对直播活动中同学们的表现十分满意。她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此次实践重新建立起自己和现实的关系,完成心灵的转化。“我自己印象很深刻的是,我们直播的同学在直播的时候曾经说过自己的心路历程,觉得走向实践和没有走向实践感受是不一样的。我希望同学们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一个心灵的转化,重新建立起自己与现实的关系。这是我希望的,而且我发现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也确实完成了,或者是已经迈向了往这个层面上前行的步伐。”

“在传播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一直是传播学院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创新,更显示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在未来培养更多理论人文修养和综合创新能力齐备的新型传播人才的决心。

吕新雨介绍,未来传播学院将更加积极地推动实践项目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学院将打通“新闻与传播学”和“戏剧与影视学”两个一级学科,于学院层面上搭建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融媒体”报道团。在学院“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中心2.0升级版”建设完成后,传播学院将建立起学生实践的常态化机制,用更多的实践项目和实践作品展现传播学院的专业特色和教学成果。


原文链接:http://jwdj.shec.edu.cn/html/gxdt/2020/07/28/b8f67224-3020-44ee-af36-540c0ab52796.s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