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组工信息  最新信息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思政工作建设回顾

2024-03-19           校园新闻网         浏览次数 10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思政工作建设回顾】



【编者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华东师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总结五年来学校在思政工作建设取得的工作成效,特辟回顾专栏,以飨读者。



勇立潮头,奋楫争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建设回顾


五年来,华东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持续发力思政课改革创新,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一、坚持守正创新,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在价值认识、内容构建和方法创新上下更大功夫,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借鉴与资源供给。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学校将“三进”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校领导带头上好思政课,深入思政课课堂听课和指导。先行先试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发挥特色优势,开发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建设重要思想、伟大建党精神与育人等专论课程,重点建设“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课程群,聚力打造“专题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四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国智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  以真理育人心》。学校还推动课程思政覆盖所有类型课程,入选上海市首批课程思政整体改革示范校、领航高校,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央视《新闻联播》播发《华东师范大学思政课 以真理育人心》

加强学科支撑和引领,增强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发挥文科大校优势和全国重点马院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党建学两个一级学科建设,获批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基地、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大分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布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纪检监察研究院等学术阵地,成立前沿学科交叉中心,组建哲学社会科学转型发展与创新团队,通过结对帮扶、重点指导等形式,引导青年教师凝练学术研究方向,推进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学术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分中心成立

二、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铸魂育人“匠心之师”

华东师范大学把握教育强国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教育家精神的宣传落实与广大教师的日常教书育人工作更加紧密、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思政课教师做好奋进教育强国的“大先生”“教育家”。

强化政治引领,推进师德建设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严把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教师发展保障体系,组织评选华东师范大学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举办“教育家精神与立德树人”研讨会,举行华东师大老教授于纪渭专项基金捐赠仪式,持续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学校思政课老教授于纪渭临终前将个人积蓄100万元捐赠给青年学子,为全校师生上了生动的“最后一课”,受到《人民日报》点赞。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闫方洁教授在教育部全国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特等奖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稳中向好。构建教师“新入职—成熟期—提升期”成长全过程体系,推行“观摩—分享—教研”课程思政研修计划,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等,开展常态化研修。率先在上海市高校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单列,实施青年教师发展专项计划,最大限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涌现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等人才,教师在教育部全国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特等奖,队伍建设实现稳步提升。

三、厚植海派文化,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华东师范大学立足上海,着力发挥自身专业学科优势,善用“大”的城市红色育人资源、汇聚“大”的城市育人合力,着力做强“大思政课”。

合作共建“大思政课”现场教学点

善用社会大课堂,以海派红色资源滋养“大思政课”。与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深度合作,建设贯穿全学段的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资源图谱;与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单位共建“伟大建党精神育人联盟”;与国歌展示馆、龙华烈士陵园、钱学森图书馆等场馆合作共建思政课现场教学点。获上海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推动红色场馆、街道社区以及区域化党建单位等资源更好地转化为“大思政”的育人资源。组建新时代宣讲团、未来教师宣讲团、“红色金融”师生宣讲团等一批有师大特色、专业依托、青年特点的宣讲队伍,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

连续五年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主题教学展示活动

着眼“螺旋上升”,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品牌矩阵。牵头获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上海),创建“讲台上的新思想”上海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观摩品牌,连续五年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主题教学展示活动,连续举办五届“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研讨会”。在全市设立20多所教学研究基地,推动“师资培训、教学资源、教学模式”等优质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出版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年度报告及系列丛书,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实践”教学成果入选全国首批10套思政课一体化示范教学资源。组建全国性大中小学“红色精神培育联盟校”,为16个省市41所中小学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指导服务,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价值引领卓越,卓越彰显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坚持价值引领卓越,卓越彰显价值,将课程思政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抓手,以“探究、合作、分享、发展”的理念深层次谋划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特色与辐射,打通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最后一公里”。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整体改革试点校和领航高校,牵头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联盟,多次在教育部层面的课程思政会议上介绍经验,多项成果被其他高校借鉴。

一、培根铸魂凝聚共识合力筑牢卓越底色

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并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中心主任,与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办公室构成“一体四翼”的工作格局;进行“一盘棋”部署,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卓越育人方案,纳入专业、教材、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要求,与一流大学建设同部署同推进;设立“一揽子”保障,组建由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长江学者等组成的多学科研究和实践队伍,出台《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课程思政组织机构运行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华东师范大学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打造“一体四翼”多部门分工协作工作结构

科学研制建设路径。把学习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学校“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办学理想有机结合,形成跨学科、跨单位、跨学段的教学与学术共同体。聚焦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策划和组织“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研究丛书”,已出版、拟出版相关指南、案例集12本。教育部体育、地理教指委委托我校承担研制课程思政指南的任务。获得省部级课程思政课题支持10项;教师发表课程思政论文57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0篇;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成果荣获2022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打造课程思政研究丛书

二、提能砺为,教学相长不断激发教学活力

持续开展高质量研修。依托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搭建教师研修平台为教师构建“新入职-成熟期-提升期”全周期研修体系;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面向丽江师专等5所团组高校打造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工作坊,率先联合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大学生物学、地理科学等教指委举行全国性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议,五年来组织跨学科、跨学段、跨区域研讨会200余场,有效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优秀教学设计方法。

联合教指委举办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程思政与卓越育人研讨会

名师金课层出不穷。五年来,我校共获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含教学名师与团队),39项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在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中获得含特等奖在内的奖项8项(总数并列上海第一),3支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06门次课程获得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184人次教师荣获省部级以上教学荣誉。

《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局》等4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和石河子大学三校三地开展《人文地理学》空中课堂教学

周立旻教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二等奖

三、示范引领,共建共享逐步提升辐射效能

构建大中小一体化样板。聚焦“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携手中小学在历史、地理、美术、体育等学科领域打造经典导读等系列辅助教学材料;支持大中小学教师、师范生共同录制72门课程思政讲课说课视频、“四史”教学视频;与一批基础教育学校结成联盟和学术共同体,通过联合教研、联合指导师范生等,打造共建共享课程思政资源库。

与闵行中学联合举办的“课程思政-学科德育:大中学携手育人论坛”

推动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牵头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联盟,举行全国性课程思政教学研讨会议。联合新华思政推出“师者筑心、润物无声”课程思政示范课展播。通过慕课西行计划、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中西部高校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项目等,已向外校同步课堂开放27门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好的精品课程,我校教师受邀为教育部网培中心,上海市市属高校新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带教导师专题研修班等开展课程思政培训。

牵头成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联盟

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课程思政系列直播讲座,在线观看人次超350万

丰富课程思政实践育人资源以课程思政大课堂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建“贵州大国重器与石漠化脆弱生态治理”等3个课程思政野外实习基地,面向40多所高校开放。连续三年联合陕西师范大学、延安大学开发课程思政游学项目“从石库门到宝塔山”东西部红烛游学课程。

地理与历史拔尖基地学习赴新疆开展联合野外实习

“从石库门到宝塔山”东西部红烛游学课程

四、笃行致远,聚焦评价持续检验育人实效

  依托学校深厚的教师教育和教育研究优势,加强教育教学和学生认知的规律研究。学校发布课程思政建设自查指标体系,在课程、专业、院系不同层面建立计划-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的闭环体系。遵循课程开发框架,分别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环节研究思政元素融入方法与路径,带动课程的系统性改革,涌现出导修制、融合实习等创新性教学方式。推动作业命题改革,创设德育情景式命题,试点多角度评估课程思政目标达成情况。课程思政纳入专业建设指标和动态调整机制,完成两轮全覆盖专业评估,建成常态化自评-他评机制。



铸魂育人,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学生思政建设回顾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

五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时代使命和学生需要,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探索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体系,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资源“多平台”、构建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打造“三个课堂”,推动“大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

“党建课堂”讲政治、树信念。依托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举办“青马工程”培训班,抓好学生党支部书记等关键骨干,发挥学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一批典型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上海高校百个学生样板党支部,多名学生党员获得上海高校“百名学生党员标兵”称号。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书记、上海高校“百名学生党员标兵”李婕毕业后成为一名选调生,在闵行区梅陇镇行西村基层锻炼的她说,“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丽娃学子,我们学会向下扎根、向阳生长,让青春在基层沃土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首届学生党支部书记论坛共话卓越

“理论课堂”筑基础、学知识。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校领导牵头上好“开学一课”和“毕业一课”,以“新四军‘铁军精神’及其在华东师大的传承与弘扬”等专题党史为题,为大学生讲述校史故事;和大学生同讲一堂课,讲述《资本论》首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历程,形成良好的“学史明理”的氛围。组建“薪火相传”党章理论宣讲团、党的二十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生宣讲团、多语种党史宣讲团、红色金融团等学生宣讲团队,团员们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多次斩获一等奖等佳绩。

校党委书记为新生上“开学一课”

“实践课堂”练本领、得真知。重视“大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理想信念与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传唱百首红色歌谣:传承百年信仰力量》《国民养老第三支柱何以靠得住》等主题的大学生调研项目成果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依托“三下乡”“百县笃行”“岗拉梅朵”“科普扬帆”等品牌,组织千余支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乡村振兴、科学传播等活动,在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影子引领者计划”创新学生跟岗实习实践的模式秉持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项目得到教育部2023年思政精品项目立项,是华东师大继2019年、2021年后第三次入选。

“岗拉梅朵”藏文化社获评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百县笃行计划”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队伍奔赴全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

二、建强思政队伍,发挥辅导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专兼职辅导员深入新时代大学生群体、融入新时代思政工作规律、投入新时代学生工作领域,围绕高质量党建、教育数字化和新时代青年工作等热点,在工作业务中凝聚工作经验,在育人成绩中提炼理论成果,实现思政理论与育人实践深度融合,构建“大思政”理论研究格局,为持续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和教育发展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优化“研讨-备课-授课”机制。校领导与专兼职辅导员共同参加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与上海交大、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及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相关支队跨校、跨界围绕全国两会专题、国家安全教育等主题开展联合备课;组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问题及优化》等主题辅导员沙龙研讨。辅导员在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形势与政策课”组、上海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比武中获一等奖等佳绩。鼓励辅导员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创业指导等课程兼职教师,多名辅导员成为全国教学成果、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员,推动辅导员队伍从开设“大思政课”业务的“有能力”向“有水平”有序演进。

华东师大与兄弟高校开展大思政联合备课

华东师大辅导员参加上海高校辅导员主题班会比武并获一等奖

整合“集训-培育-科研”资源建设“专家库”,组建涵盖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全国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的研究指导队伍,为开阔“大思政”育人启思创设最大可能。连续36年举办“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打造学校学工队伍理论研究交流的权威平台。组织骨干辅导员参访实践,赴东航集团、京东物流、科大讯飞、蔚来汽车、国轩高科等各重点领域头部企业,增长见识,开拓视野。设立人文社科繁荣计划(思想政治专项)项目,累计孵化科研项目99项,有效引导辅导员关注高质量学生党建、数字赋能精准思政、“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和“Z世代”青年群像等主题,持续提升辅导员队伍“大思政”科研育人能力。

举办第36届华东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讨会

打造“平台-专项-工作室”品牌。打造“铸魂育人”项目平台,覆盖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团队培育项目、辅导员工作室等8个赛道,设立专项经费支持首批20余个项目立项,凝练“大思政”工作经验举措,创立特色育人品牌。已孵化涵盖“五育”的5个辅导员特色工作室,7个“学风涵养”工作室入选中国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推荐辅导员参与上海高校辅导员论坛、长三角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论坛,指导参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上海高校辅导员特色工作法等。近年来,辅导员队伍多次获得上海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论坛征文、特色工作法等奖项,其中论文和工作法获奖总数蝉联上海第一。五年来,1名辅导员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4名辅导员获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华东师大“五育”辅导员特色工作室入驻学生社区

三、探索“卓越养成”,增强“大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青少年需要“大思政课”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华东师范大学将“大思政”学习纳入学校“卓越养成”体系,依托“第二课堂”学生数字化成长档案平台,围绕学生双创、社会实践等内容,促进学生在“大思政课”中全面发展、追求卓越。

心怀“国之大者”,培养家国情怀。组织“经邦计划”等选调生训练营,加深学生的国情理解,鼓励组队开展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涯发展教育贯穿在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完善“立志-养成-就业”一体化衔接。积极推动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与赴中西部地区及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就业引导,获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3项。“全国最美大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周杰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赋予机器人情感,在为老服务中提供温度和陪伴。“要做‘健康中国’路上罕见病的攻克者”,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陈亮围绕“前沿基因编辑技术开发”开展研究,矢志科研报国。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周杰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陈亮,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上海大学生年度人物

聚焦全球胜任力,开拓国际视野。探索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开设全球胜任力微专业,举办“新青年”“高层次”“育观天下”“领德计划”等青年全球胜任力训练营,开展“大使讲坛”等品牌项目,围绕培育青年学子的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邀请长期在联合国工作的唐虔等专员及校内外专家冯绍雷、张民选等学者开展高质量的讲座。推出“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赴联合国总部、国际组织参访,到公益组织参加服务,深入海外学校课堂实践观摩,涌现了一批杰出毕业生活跃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舞台。

“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深入海外学校课堂实践观摩

大学生“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赴联合国总部参访

打造书香校园,培养创新思维。“校园主题日”活动将科创、阅读、智能、健康、生态、法治等概念注入青年潮流。   “经典阅读”校园主题活动获教育部2019年思政精品项目立项,并斩获“悦读青春”全国百场百所百名读书特色推选展示活动优秀奖项。2024年寒假预备周期间,持续推动落实学校“思维训练”专题工作,开展《从ChatGPT到多维类脑智能》《连续变量量子信息研究》《胸怀宇宙,心系天下——老子的用世思想》等高质量讲座报告,依托“大夏学堂”等平台,向师生推介《人工智能、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等一系列线上研学资源,组织主题阅读类、应用实践类“思维训练”活动近120场,引导和帮助学生升级思维,达成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思维跃迁 超限未来”学生社区科技文化节暨书香校园启动会

校园主题活动日探讨“科技与人文”

大夏书院组织“翰墨大夏”书香活动

建设“大思政”社区,积极传递正能量。以“社区养成”营造大思政场域,孟宪承书院、大夏书院、光华书院积极探索新型育人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社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创新编排校史剧、大师剧等原创话剧,形成“一次性养成”第二课堂菜单,组织“书院联盟师生行走长三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科学回家”卓越实践项目等特色“大思政”品牌。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引导院系和职能部门下沉合力育人,为学生提供数字生活、文化供给、政策解读等服务,打造价值引领“先锋社区”、师生联动“共享社区”、数字增效“智能社区”和宜居乐活“幸福社区”。打造幸福研习与促进中心,分批建立二级心理辅导站,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营造积极乐观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幸福促进心理育人模式,培育积极向上健康心态”项目入选教育部2021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15AA54

孟宪承书院原创大师剧《孟宪承》

光华书院组织开展“科学回家”卓越实践项目


推进“四工程”,养成“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思政建设回顾


华东师范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恪守“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传统,聚焦“机制筑德”“学研养德”“规则立德”“典型树德”四工程,不断强化组织与制度保障、创新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举措、完善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厚植尊师重教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高素质师资保障,助力卓越教师养成“大文章”。

一、完善机制筑德工程,凝聚师德师风建设的最大合力

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制定《华东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联动的大教师工作格局,最大程度凝聚师德师风建设的合力。明确党委书记、校长是学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每年为新进教师讲授入职“第一课”。坚持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要点和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认真做好部署。通过纳入院系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测评、校内巡察、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二级单位自查、设立师德监督邮箱和举报电话,完善立体化检查监督体系。

校党委书记梅兵主讲新教工入职培训“第一课”

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暨师德师风建设委员会会议

二、强化学研养德工程打造教职工学习的多维体系

坚决落实“教育者先受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围绕时事专题、师德动态、教工风采、负面案例等方面,定期编发《理论学习参考》《教职工学习参考》,为教师理论学习提供指导与资料参考。根据教师成长规律,针对新入职教师,按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情境”五大模块设计课程,开展跨度一个学期的入职培训,全面提升教职工的理想信念、道德素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精心组织新上岗研究生导师培训、海外归国教师研修等各类教职工培训,将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列为培训的必修专题,通过开展理论讲授、专题研讨、实地调研,推进政治素养、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深度融合,强化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专门印发《关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开展师德集中学习教育实施方案》,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师风的重要论述,一体化推进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实施“思想铸魂”“清朗净化”等“六大行动”,系统化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基础性工程,实现师德专题教育二级单位全覆盖。设立“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教师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立项实施课题40余项,加强问题研究与实践应用。

每年组织新入职教工培训

新入职教职工培训模块


定期编发《教职工学习参考》

设立“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项目”

三、健全规则立德工程,落实教师管理过程中的“师德第一标准”

先后制定出台《华东师范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表彰奖励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评选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教职工专项奖设置方案》《华东师范大学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预防与处理师德失范行为实施办法》《华东师范大学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构建起包括学习、奖励、考核、惩处等全过程、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基本完成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四梁八柱”。严格落实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教师聘用、职称晋升、项目申报等全过程管理中强化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定期组织召开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书记例会、纪检工作例会等,以教育部网站公开曝光的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和校内外师德失范典型案例为素材,分级分类通报师德违规问题和处理结果,加强警示教育,引导教师以案明纪,守牢师德底线。

制定系列文件完善教师职业规范体系

四、加强典型树德工程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土壤

设立育人、学术、服务贡献奖,构建以“三大贡献奖”为中心,校级、部门级专项奖为补充的表彰奖励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学校爱岗敬业、潜心育人的优秀教师典型不断涌现。2019年以来,连续入选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杨国荣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季浏教授荣获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4位教师荣获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称号及提名奖。2021年以来,2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及提名奖、10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培育创建两批21支“立德树人教师团队”,凝聚不同学科的优秀教师,做好立德树人示范。团队建设经验先后获得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建设精品项目创建重点立项,入选首批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工作案例、2022年全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选聘两批“青年科学家班主任”“青年学者班主任”、三批“机关青年骨干班主任”百余人,在育人实践中提升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开展四届“我和我的老师”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师生校友感念、致敬老师,展现我校“为人师表”的深厚传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在教师节、毕业季等节点开展“感恩吾师”等活动,将尊师重教的观念融入学生价值观培养体系。优化升级两校区“教师休息室”,助力教师安心从教、舒心从教的优雅校园建设。

近年来,学校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切实提升教师师德素养。相关经验做法先后获得教育部官网、《教育部党史学习教育简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海教育工作简报》、澎湃新闻等刊载或报道。

在庆祝第38个教师节主题活动上为2021年度育人贡献奖、学术贡献奖、服务贡献奖获得者颁奖

“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教师团队、“创获智慧”中国哲学教师团队、“以体育人”体育教育教师团队连续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杨国荣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在迈向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的新时代征程中,华东师范大学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高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旗帜,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强化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


深耕未来教师培育,共绘育人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五周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思政建设回顾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作为全国首家师范生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书院制育人特色,深入挖掘“大思政”育人资源,不断贴近未来教师成长需要,深耕师范生思政教育的模块化、系统化和精细化。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通过凝聚校内育人合力、拓展校外育人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从学生社区到社会“大课堂”构筑育人同心圆,砥砺培养“适教、乐教、善教”的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

五年来,孟宪承书院《立德树人新途径:现代大学书院制创新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成功创建全国高校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典型案例。《回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养成教育助力师范生培养14年的创新实践》荣获上海市本科教学成果一等奖,名列上海市“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百优庆百年”上海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等。

《立德树人新途径:现代大学书院制创新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探索》荣获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最高奖(SERVE奖)

一、育人内圈守正创新,发挥社区育人功能

全面卓越,升级师范生养成教育体系。孟宪承书院持续深化“德智体美劳+教师教育”的“5+1”育人体系建设,立足学生社区打造系列卓越育人品牌。结合党史学习常态化长效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紧扣重大社会热点开展师德品德教育、抓住师范生成长时间开展生涯发展教育,引领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打造孟院讲堂、科创通识研修班、“思维大爆炸·师范生跨学科通识教育系列沙龙”等活动名片,引领学生创获知识智慧,拓宽融通视野。成功申报校级二级心理辅导站,通过趣味运动会、逐“孟”健康跑等,引领学生强健体能体魄,坚韧意志品质。实施系列美育计划,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自编自导大师剧《孟宪承》并发起成立校园大师剧大中小一体化育人协作平台,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在最美劳动者寻访、劳模面对面等活动中,引导学生传承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围绕教师素养提升、生涯导航、师德建设等主题,辐射品牌活动效应,“润物无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卓越教师。

原创大师剧《孟宪承》

深度融合,构建师范生协同育人团队。2020年,孟宪承书院邀请九个对接专业院系的党委书记和院长(系主任)成立发展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院系的人才队伍优势、机关骨干岗位优势及书院的跨专业优势,瞄准一流教师教育,谋划推动卓越师范生培养。构筑“人生导师-社会导师-机关兼职班主任-朋辈导师”的全链条导师队伍,为书院学子提供学科适应、专业发展、科创实践等指导支持,年均开展主题活动近200场,覆盖人数近两千人次。打造“校友-师范生”联动互助成长体,搭建“师范生职前-职后”协同发展平台,通过“大中小一体化‘四史’学习教育行动计划”,联动教育一线校友资源,针对沪上11所红色教育场馆进行德育研学设计。

孟宪承书院导师队伍

提质增效,抓实师范生分层分类培养。以孟宪承班为驱动,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2.0计划,积极探索智能教育背景下新时代卓越教师的成长规律,聘请“时代楷模”曲建武担任兼职班主任。以“国家优师计划师范生”为载体,深入实施“优师筑梦(DREAM)行动计划”,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工作对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聘请“时代楷模”陈立群担任兼职班主任。以少数民族预科班为依托,深入实施民族学生“出彩计划”,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石榴籽”向心力。

华东师大优师筑梦(DREAM)行动计划

二、育人中圈合力致远,凸显开放办学特色

深化与地方政府共建,主动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孟宪承书院主动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对接区域发展需求、用好区域发展资源,强化校社联动育人。在吴泾镇居民区建立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师范生设计制作的“吴泾·蝶变——行走中的“四史”学习教育”“跟着我党去创业·一城二十载”等系列微课已纳入吴泾镇社区党校课程体系。与上海市武警某部共建新时代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上海学生安全教育研究中心成立沪上高校首个“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研学实践中心”。让“00后”学子把志愿课堂开进社区,把党史学习教育放到工厂、带进企业,为基层治理和城市建设加注“00后”新生代力量和高校智力优势。

深化与社会组织共建,主动构建大学社会育人共同体。与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合作成立“周恩来学习社”,与上海市光明中学“周恩来班”结对,联合开展“周恩来上海革命生涯地图”大中学一体化研学实践项目。与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签约合作,推出师范生科学素养提升计划。依托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联合校团委共同开展“讲好身边‘四史’故事   百部视频献礼建党百年”大学生短视频大赛;推出《和伟人后代学“党史”学“四史”》项目,研制党史学习教育课件。与中建八局新型建造公司联合开展关爱城市建设者子女“云陪伴”活动,在400余次、超1200余小时的云端暖心陪伴。与闵行区莲谷产业园合作,成立莲谷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

“周恩来学习社”合影

深化与知名中学共建,主动推进大中小一体化建设。把师范生课堂搬到教育一线,在“名校长面对面”系列讲座中与特级校长探讨“中学需要怎样的老师”;延伸到中学教室,在“行走的未来教师课堂”中聆听示范授课,与华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教师同台讲述“学科中的‘四史’教育”。和华师大二附中临港奉贤分校、上海交大附属中学等探索区域化团建共建,助力大中学青马工程一体化。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孟宪承书院牵头发布“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计划,协同打造育人新格局,构建教育新生态。

区域化团建共建活动

三、育人外圈广开思路,紧扣共享平台建设

互加教育振兴“朋友圈”,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推出未来教师教育扶贫接力计划,定期为我国教育资源匮乏的乡镇学校量身定制成长夏令营。五年来,30多支实践队伍,400余名师范生,走进祖国大江南北13个省市自治区,为2000多名偏远地区学子带去充满活力、写满关爱的支教帮扶活动,获评“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不断擦亮“教育筑梦计划”先锋品牌,自2020年起,组建志愿者团队对接云南多所学校开展“数字支教”,拓展课程100余课时,辐射近千名学生。2023年,孟宪承书院牵头发起“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东师大组团师范生实践育人项目,联合上饶师院、赣南师大、丽江师专、昭通学院等薄弱院校开展组团实践活动,组织110名师范生开展融乡村爱心课堂、红色研学、调查研究三位一体的专项实践,探索可复制推广的校际师范生组团实践创新模式,有效带动地方师范院校高质量育人。

“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东师大组团师范生实践育人项目启动仪式

互加长三角“朋友圈”,共谋书院发展改革创新。2018年,孟宪承书院牵头,联合复旦大学、苏州大学、温州大学等江浙沪十余所高校书院建立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六年来,联盟依托各成员单位书院制育人的特色,对标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相继成立长三角高校书院党建联盟、长三角高校劳育协作平台、长三角高校书院“大思政课”育人协作平台,大力推进“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一体化育人平台建设,服务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探索共建书院通识课程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书院开放日”“大运河文化传承实践”“党史故事联讲竞赛”等一批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了常态有效的“互学互访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直接参与师生3000人次,辐射覆盖10所高校的两万余名学生。

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书院开放日”互访交流计划

互加海内外“朋友圈”,拓宽青年学子全球视野。作为“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书院联盟”发起单位及常任理事单位之一,2019年,孟宪承书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冯如书院、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澳门大学蔡继有书院签署四院合作意向书,启动“城市与文化发展——四地书院文化交流项目”,迄今已开展四轮互访。2020年,作为新一届理事长书院,主办第七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2023年,孟宪承书院承办首届“全国高校港澳台学生未来教师研学营”,全国13所院校逾30位港澳台籍学生在沪、滇两地交流教育理念、提升教学素养。此外,选派优秀师范生参与“UBC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等国(境)内外师生交流互访活动,碰撞中西教学模式差异。

“城市与文化发展——聚焦北京、上海、西安与澳门”项目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

如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师范生塑形铸魂?如何在学校卓越育人中贡献孟院力量?共研共答“教师教育,孟院何为”的答案,这是孟院一直砥砺探索的问题。

“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站在五周年的新起点,孟宪承书院将继续在师范生卓越养成中坚定“一颗心”,扎实推进“五育并举”+“教师教育”第二课堂体系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为师范生“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大思政课建设中拧成“一股绳”,不断深化U-G-S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整合联盟等育人资源,推进师范生访学计划;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中下活“一盘棋”,以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试点单位为抓手,打造卓越育人的关键场域。锚定目标、铆足干劲,凝心聚力、积势蓄能,智能升级、提质增效,乘势而上、再谱新篇,将涵育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纳入师范生培养的各环节、全过程,切实推动书院与学校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