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栏目  党建成果展示

以党建促育人 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软件学院开展 “五结对”活动

2012-04-16                   浏览次数 198


 

一、争创思路: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下设1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14名,其中教师党员40名,学生党员174名。自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党委积极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围绕“创新驱动谋发展,服务群众促和谐”的主题,以人才培养为抓手,以“立足实际、发挥特色、分类指导、共同发展”为原则,开展党员五结对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作用,通过结对引导工程,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以党建促育人,以实践教育为渠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立足实际、发挥特色

学院党委立足学院发展的实际,将教师支部建立在学科上,并充分发挥支部特色,全面、多方位的开展育人活动。目前学院下设1个教学中心、1个管理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和2个研究所即海量计算研究所和计算机理论研究所。根据学科组织框架,学院党委也分别成立了教学中心党支部、教育部工程中心党支部、海量研究所党支部、计算机理论研究所党支部和管理联合党支部,各支部优势集中,特点鲜明。

(二)分类指导、共同发展

学院根据各支部的特点创新育人模式,确定结对主题,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

1、“名师引领1+1”:名师党员与拔尖人才结对

学院党委根据学院的名师绝大部分都是党员的特点,制定了名师引领卓越人才计划,培养拔尖人才。如学院党委充分挖掘学院的名师资源,充分发挥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何积丰院士、校优秀共产党员周傲英教授(长江学者)等的引领作用,将名师党员与拔尖人才结对,培养卓越人才。

2、“科研接力1+1”:科研3所党支部与研究生结对

学院的海量研究所、计算机理论研究所和教育部工程中心分别位于原“数学馆”一、二、三楼,这里集结了学院主要的科研力量,有从事科研的教师也有作为科研生力军的研究生。学院党委根据各所楼层分布的特点,将各个教师支部与研究生实验室的党员结对子,通过项目带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教学育人1+1”:教学中心党支部与本科生结对

教学中心党支部的成员主要由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组成,这部分教师承担了大部分的专业主干课程,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学院党委根据该支部的特点,将专业教师与本科生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并作为其入党介绍人,全程参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发展工作,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用党员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带动学生,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4、“爱心助学1+1”: 管理联合党支部与预警、困难本科生结对

管理联合党支部的成员主要由院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办公室文员、教务人员和辅导员组成。这些党员教师主要从事教辅工作,在学生的思政工作和后勤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院党委根据该支部的特点要求该支部的教师以点滴爱心关注预警、困难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关怀与温暖,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5、“团结共进1+1”: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

为了形成和谐共进的局面,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学院党委根据学生支部的特点,将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结对,建立学导制,建立1+4学习团体,共同成长。在结对过程中,以项目兴趣驱动,双向选择,即学院在研究生支部选取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这些学生党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项目执行素质和项目管理能力,在自身完成项目的同时,能够在实践中给予本科学生一定的工作指导。同时,在本科生中选择一些专业基础相对较强并且对项目实践感兴趣的同学,让其与已经选取出来的研究生党员中进行结对。

 

二、争创过程及实效:

(一)名师引领1+1

在结对过程中,经学生自主申报、学生互相推荐、征求任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意见、院教学委员会评审等程序,对照学校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实施办法中的选报标准,我院评选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人选,与党员名师如何积丰院士、长江学者周傲英教授、曙光学者陈仪香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王晓玲教授、闵行区领军人才朱惠彪教授等结对,开展试点培养。通过与名师的互动,学生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建功立业的理想得到了升华。2011年,在教育部举办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周年总结大会上,何积丰院士荣获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

(二)科研接力1+1

2011年学院科研新增项目总数达到52项,经费总数达到2863万元。学院党委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指导作用,将党员教师与研究生结对,在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了浓厚的“在科研中创新,在实践中进步”的学术研究氛围。2011年度,我院基于模型的可信软件理论与开发方法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我院学生杜慧娟团队荣获第十二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二届“挑战杯”上海市选拔赛特等奖;陈澄团队先后在北京、成都荣获36ACM/ICPC亚洲区2个金奖,沈宇团队在上海荣获36ACM/ICPC亚洲区银奖;孟丹团队荣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Honorable Mentions /Successful Participant”;汪国憬团队荣获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创杯”三等奖。另外, 2011年上半年我院学生获创新学分就达100项(全校353项),我院共有第19届校“大夏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作品一件、二等奖作品一件、三等奖作品两件、优胜奖作品两件,获奖数量名列各院系前茅。

(三)教学育人1+1

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教学中心的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教师与入党积极分子谈话、群众访谈、专业交流等各种途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党员教师在给学生上专业课,教授知识的同时,他们还通过结对子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亲身参与学生入党的全过程,在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同时,自己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也得到很好的锻炼,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2011年,党员教师朱惠彪教授获得2011年“宝钢优秀教师奖”,曹桂涛副教授获得2011年 “能达奖教金”,王丽苹老师获华东师大2011年度“优秀任课教师奖”等,在教育部举办的示范性软件学院十周年总结大会上,我院荣获“人才培养贡献奖”。此外,学生在结对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专业的了解,也增强了党员意识,提高了党性素养。以下节选了几位结对同学的感悟: 

“本专业的老师不但可以关心我的党组织生活,也能为我的学习道路提供意见。加强了师生联系的同时方便了入党联系人与我之间的沟通。由于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语言措辞上,老师给的意见会更容易理。”(王路遥)

“对于老师作为入党联系人这一创新举措,我认为很有意义。相比学生党员而言,老师除了能够引领我们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为党建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外,还能以他们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工作经验,为我们解答生活中的疑惑以及提供就业方面的建议。让我们能更快更好的向党组织靠拢。”(叶晨) 

(四)爱心助学1+1

近年来,学院家庭困难的学生逐渐增多,由于学生课程压力较大,学生个人沉溺于网络等原因,也出现了学业预警同学,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党委发挥管理支部服务育人的特色,将管理部门中的党员教师与预警学生及家庭困难的学生结对,通过谈心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及生活情况,用点滴爱心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通过结对的方式,学业出现预警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增强;30余名新生顺利地进行困难认定、10余名同学获得了助学贷款,30余名同学获得了国悦助学金的资助,使同学们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五)团结共进1+1

学院党委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处于本科阶段的同学,特别是大二和大三的同学,对于研究生项目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在经历了入学以来的基础学习以后,随着课程量的减少,大部分本科学生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求为将来的工作和读研积累实践的经验。硕士研究生在做导师或者学院项目的同时也希望有一定专业基础和科研潜力的本科生同学参加其中,不仅能够分担工作任务,而且能够互帮互助提高各自的专业水平。针对这一情况,学院党委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1+4”学习型团体,促进本研同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支部党员在项目过程中体会了党的先进理论与思想,并以此指导自身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升了支部党员的项目组织和管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本科学生的项目执行和合作意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再次合作打下了基础。

 

在以后的工作中,软件学院党委将秉承创先争优活动对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引导全体共产党员继续发挥好“五带头”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师德教育,以党建促育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继续深入开展构建师生共同体的主题活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全面成长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注:该项目在2011年教卫党委系统开展的创先争优主题活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案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