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漫步思南路——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学生党员探寻老洋房背后的革命故事

2018-11-19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浏览次数 239


2018119日下午,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党员前往思南路历史街区开展组织生活,先后参访孙中山故居、周公馆(中共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复兴公园,探寻老洋房背后的革命故事。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党员们沿着革命者的足迹,缅怀革命岁月,追忆革命精神,并分享中国革命历程中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故事,树立当代大学生党员的责任、使命与理想。

孙中山故居:见证中国革命的光辉曲折

在孙中山先生上海的居所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便是位于当时莫利爱路29号(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的寓所。

这里是孙中山生活与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的思想在这里发展与飞跃。在这里,他总结了十几年的革命经验,完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等中国要著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这里,他会见了无数的客人,其中有青年学者,有普通百姓,也有各国驻华大使与政治家,为改组国民党和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承丈夫的遗志,一直把莫利爱路29号当作长期居住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

通过参观,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血雨腥风和坎坷曲折,应当充分汲取革命先辈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孙中山故居前合影留念

周公馆:点亮中国革命的前进道路

位于思南路73号的周公馆,是1946年至1947年间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1946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同年6月,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了上海第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由于国民党的限制,当时对外称作周恩来将军寓所,“周公馆”一名便由此得来。

即便如此,周公馆依然受到了严密监视,现在还能够看到房子对面的“监视窗”。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凭借丰富的反监视经验,以露台上的花盆作为暗号,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办事的十个月间,周公馆接待过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将军,会见各界人士,多次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阐述共产党对和平民主的一贯主张。在这里,英文版《新华周刊》的问世,向世界深刻揭露了当时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在这里,董必武召集全体办事处人员召开了最后一次党支部大会,告诉大家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

尽管这幢小洋房曾被秘密监视,曾被严格封锁,曾几近断粮,但它装载着共产党员们慷慨赴死的意志,犹如一座雾中的灯塔,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传播着中国共产党的光与亮。

周公馆前合影留念

复兴公园:分享革命故事,重温入党誓言

在参观纪念馆之后,党员们又来到复兴公园,在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雕像前,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并重新进行了入党宣誓。接下来,同学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历史革命故事,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感悟。

王都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小说《红岩》与电视剧《解放》中令他记忆犹新的片段:在《解放》中,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毛泽东与朱德相坐对饮,酒酣方兴时两人又几近啜泣,突然高唱起国际歌来。在《红岩》中,江姐和其他同志在听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全然忘记自己深陷囹圄。对他们来说,革命与信仰在个人的生命之上,革命先辈将解放中国作为自己的使命与理想,令我们感动。

姜俵容同学则为大家讲述了一位幕后的革命者——敦煌艺术的守护者常书鸿的故事。常书鸿本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留学,因偶然看到塞纳河边的旧书摊上一本名为《敦煌图录》的画册,方知中国还有这样一种艺术宝库的存在。抱着复兴祖国文艺的愿望,他执意回国,并将一生奉献给敦煌艺术。面对戈壁生活的艰苦,他说,“如果有来生,仍守莫高窟。”

程海婷同学提到,最令她动容的,是每个普通人为保家卫国做出的努力。的确,无论是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士兵,还是在后方默默守护中华文明瑰宝的艺术家,无论是创造科学奇迹的学者,还是不识一字的平民百姓,他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都值得我们敬仰。因为正是每个人的努力与信仰汇聚成河,才凝聚起巨大非凡的力量。

支部书记刘曈老师对同学们的分享表示赞同,她强调说,当代大学生党员应不忘初心,不忘革命精神,担负起新的历史责任和使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复兴公园前合影留念

通过今日的活动,党员同学们接触到了珍贵的实体与影像资料,了解了革命者追求真理与解放的艰辛,也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继承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勇往直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