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党支部与长风新村街道机关党总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 |
|
|
|
2025-10-30 机关党委 浏览次数: 10
|
|
2055年10月14日下午,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美术学院主办,镇江文物商店、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党工委、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文创研究院协办,普陀区文化和旅游局、民族和宗教事务办公室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等支持的原创展览和校庆特展“带载千秋 同心复兴——中国古代带具展”在普陀校区博创楼二楼博物馆展厅开幕。 开幕仪式后,博物馆党支部与长风新村街道机关党总支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党日活动,部分学生志愿者列席。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常务副馆长夏祥伟主持活动。
夏祥伟表示,此次主题展通过“带具”这一微小却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载体,系统梳理中华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实证,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传递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美美与共的价值观念。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新时代高校博物馆历史和文化育人等功能与作用,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博物馆党支部副书记林丹谈到,此次主题展览展出的带具有胡人吹笛、海东青等纹饰,反映出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以有形、有感、有效的方式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引导观众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也对博物馆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博物馆党支部党员谢书玲谈到,“方寸带具之间,所连接的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未来。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灿烂共同体,带扣相连,扣起的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史。这次带具展不仅仅是古代工艺美学的展现,更是一堂生动而深刻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 博物馆学生志愿者罗嘉颖说,“参观展览时,凝视着展柜里那一件件跨越千年的带具,仿佛踏入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时间长廊。作为博物馆学生志愿者,我将努力学习、虚心请教、热情服务,竭尽全力为博物馆的建设添砖加瓦。” 长风新村街道机关党总支党员谢明阳表示,精巧的带具生动展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往、技艺上的交流、风格上的交融,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共生共荣的实物见证,“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正源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特性。作为青年党员,我将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长风新村街道机关党总支党员钱函非说,“回首千年,中华各民族始终血脉相连、命运与共。透过这些中国古代带具,我清晰地看到其中凝聚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智慧,它们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实物见证。这激励着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立足本职岗位,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带具”作为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既是“束衣御物”的实用器,又是凝结着民族身份的物质印记,还是文化交融的鲜活载体。此次主题展按历史脉络划共分为五个单元,汇集唐至明代300余件(套)带具精品文物和藏品,包括带銙、带扣、马具等类型,系统呈现带具从唐代开放包容到明代成熟鼎盛的演进历程,系统展示中华多民族艺术交融的实证。该展览采用线性叙事方法,通过唐、宋、辽、金、元、明等时期的金属及玉石质地带具,立足学术视角挖掘文物和藏品价值,使每一件带具都“开口说话”,生动诠释中国古代“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多民族艺术融合与文化交融。展览自10月14日起面向公众开放,将持续展至11月1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