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牵手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党委共建“智慧国门” |
|
|
|
2025-11-10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 浏览次数: 11
|
|
2025年10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与新疆边检总站红其拉甫边检站党委在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举行党建共建签约仪式、“大学生实践基地”授牌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孟庆源,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党委委员、副站长谷长友,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统战部部长、学校办公室主任张惠虹,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夏冰,以及红其拉甫边防车辆智能监管系统项目团队代表、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吕淑静教授等参加活动。
仪式上,孟钟捷与谷长友为党建共建揭牌。
夏冰代表学院向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授予“大学生实践基地”牌匾。
红其拉甫边检站屹立于帕米尔高原皑皑雪峰之间,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国门。作为连接中国与巴基斯坦的重要陆路口岸,红其拉甫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屋脊国门”,更是一座肩负神圣使命的钢铁哨所。多年来,边检站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模范边防检查站”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边防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 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在前期调研中了解到,红其拉甫边检站长期面临高寒缺氧环境下监管难、巡边距离长、信息化支撑不足等现实难题。为响应国家边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学院党委引导师生党员立足科技报国一线践行初心使命,推动党建与科研深度融合。其中,吕岳教授团队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牵头组建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团队开展“智慧国门”科研攻关。2025年以来,学院党委选派2名教师党员,组织学生党员7人次,进驻海拔3100米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累计驻点30余天,并奔赴海拔5100米红其拉甫国门,沿130多公里孔道实地勘察开展系统调测与算法优化。通过党组织联动聚力、党员带头攻坚,目前已建成覆盖130公里边境线、接入203路智能监控的智慧监管体系,基本实现全程追踪、智能感知与主动预警功能,有力提升了边境管控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生命禁区”筑起了一道智慧屏障。
未来,双方将以“深化理论武装、强化组织共建”为牵引,持续完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智慧通信、智能感知等科研优势与边防实战需求相结合,助力打造智慧边防治理新范式。同时,依托“大学生实践基地”,学院将组织更多师生开展边疆社会实践与教育活动,推动科技赋能、思政育人与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