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心怀中国梦,笃行人生路 |
|
2013-05-02 浏览次数: 133
|
活动过程中,李似珍、孙亮和本科生党员刘鹏、2012级研究生党员孟静、2011级研究生党员刘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 李似珍从上海高校“2011计划”的申报失败中引出对于“中国梦”的思考。针对这个问题,李老师指出上海各所高校间学术研究的协同合作规模有限,这就要求学校要打破“围墙”,加强更深层次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找到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间深度契合的平台,并转化成生产力。同时她对在中国社会存在的价值真空、文化庸俗化现状的阐述中强调了文化繁荣的重要性:只有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她还指出,文科学生更应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 随后,孙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在资本逻辑批判的视域中思考“中国梦”。他认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四个方面,即现代性语境、全球化问题、现实性问题和理论需求。在人与自然、社会、自我的矛盾中,中国应该全面公正地发展,这样“中国梦”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深入到中国现实的实践中去。 接着,各学生党支部的同学分别从生态文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民俗文化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他们对“中国梦”的诠释,他们从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出发,从身边小事中以小见大,认识到我国应该继续努力发展完善的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得到了与会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杨海燕在总结讲话中,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和体会:一要学会勇敢;二要有气场;三要做自己。她鼓励大家在大学阶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人皆有才,人尽其才,才能实现中国复兴之梦。杨海燕生动而恳切的一席话使大家获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