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系教工党员“取道”天下第一村 |
|
2011-11-01 浏览次数: 114
|
2011年10月29日,数学系党委组织教师党员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约60人,乘专线巴士来到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进行参观考察。 或许是在两周之前刚刚迎来建村50周年大喜日子的缘故,当日的华西村内到处是一片节日的气氛,来华西村旅游、参观、学习和考察的团队和个人之多,超出大多数人的意料。进入华西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刚竣工的高328米74层的“空中新农村大楼”。在接待人员的介绍和引领下,我们参观了生态农业园,登上华西标志性建筑――华西金塔,俯瞰金塔周围的村民别墅,又到村民家中近距离感受村民的家居和生活条件。另外,“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等一幅幅醒目标语也令我们感受颇深。
最精彩也最难忘的当属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所作的现场报告和接下来的华西村宣传队的汇报演出。据说只要不出差,每天上午十点半,老书记吴仁宝总是准时出现在华西村的民族宫,为前来华西村旅游、参观和学习的人作关于华西村发展历程和他个人思想的报告。吴仁宝的报告时间虽然不到半小时,语言也带有非常浓厚的苏南农民口音,但报告内容丰富实在,演讲方式又很有感染力,时常赢得阵阵掌声。 通过聆听老书记吴仁宝的报告和观看华西村宣传队的汇报演出,我们感受到了如下的关于华西村成功的主要经验: 其一、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科学发展。这一点是华西村的核心经验。华西村在任何时候都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总结出“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才是硬道理。”和“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深刻道理。70年代造田,实现农业现代化;80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市化;二十一世纪合并周边村,实现农村现代化,形成“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其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始终坚持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是华西村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他们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就是生动体现。其次是他们对党员干部高标准,严要求,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以“三正”(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三平”(政策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三守”(守法、守约、守信誉)、“三不倒”(难不倒、夸不倒、吓不倒)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和日常的行为准则。 一天的参观考察虽然时间短暂,但每位党员收获都很大。虽然华西村的成功经验未必能直接应用于高校的管理实践,但是其精神实质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