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理论阐述:改革开放30年党员队伍建设的成就与启示

2008-11-17                   浏览次数 184


     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也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巨大进步的30年。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作为党的建设基础工程的党员队伍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历程和突出成就

  30年来,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紧抓住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一永恒主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夯实了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针对党的建设在十年动乱中受到严重破坏的状况和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我们党鲜明地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任务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围绕党的建设的总目标,邓小平同志对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党员队伍建设从此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之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进程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推向21世纪。在这个进程中,党明确提出,必须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把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党员队伍质量重于数量,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提高党的战斗力的关键,必须根据时代变化和中国社会前进的要求对党员标准充实新的内容,使党员始终成为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先锋战士。同时,我们党提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继续推向前进。在这个进程中,我们党提出,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党牢牢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始终作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30年来,我们党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截至2007年,党员总数达到7400多万名,比1978年增长了101%。党员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党员的分布更加合理,覆盖范围更加广泛。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履行岗位职责、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党的阶级基础不断增强,群众基础不断扩大。

  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丰硕实践成果。30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造就了素质优良、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使党的基层组织更加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干部队伍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拥有了充裕、合格的后备人才,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广大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组织部先后表彰优秀共产党员740名。十六大以来,受到县级以上党委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950多万名。我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先进模范人物,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孔繁森、牛玉儒、史来贺、吴仁宝、许振超、宋鱼水等优秀共产党员以及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的宗旨,赢得了群众的赞誉,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

  党员队伍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我们党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员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队伍建设的科学方法和长效机制。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党章有关党员的内容都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充实和完善。30年来,中央颁布了30多个相关条例和制度规定,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制定了200多个意见办法,各级党组织结合实际建立完善了制度措施,基本形成了覆盖全面、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和相互衔接、运行顺畅的工作机制,为扎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员队伍建设实现重大理论创新。30年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思想,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明确提出了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思想,把保持和发展党员的先进性作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永恒主题,把增强党员意识作为执政党建设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来抓;明确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思想,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参与、管理、监督作用;明确提出了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思想,坚持党的性质,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明确提出了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于一体的思想,把适当的集中性教育和经常性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等等。这些新思想新论断,为全面推进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

  实现党的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组织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强调要“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整顿党的组织,恢复和健全各级党的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制度、党委制、党的组织生活和“三会一课”制度。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到1982年底,共为47万多名党员恢复党籍,为12万多名党员撤销原来给予的错误处分。党的十二大提出全面整党的任务,从1983年10月起,用3年时间对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进行全面整顿。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作为基层党组织主要的经常工作来做”,党员队伍建设走上了不搞政治运动、而靠改革和制度建设来推进的新路子。

  积极稳妥地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十二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对党员提出了严格要求,确立了新时期党员标准。这一标准在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前提下,随着时代发展和党面临形势与任务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1988年6月,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指导方针。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有关部门多次召开发展党员工作座谈会,就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提出意见。坚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发展党员,注意在高知识群体和各类人才中发展党员,注意在青年、妇女、少数民族中发展党员,注意在党的力量比较薄弱的地方发展党员。30年来,共发展党员5500多万名,占党员总数的74.2%;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党员达2390多万名,占总数的32.3%;35岁及以下的党员、女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分别占到党员总数的23.3%、20.4%和6.5%。把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发展党员的经常性工作之中,截至2007年底,非公有经济单位中的党员达330多万名,新的社会阶层中有党员88万多名。

  适时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先后在全党开展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为主要内容的“双学”活动,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每一次集中教育活动之后,党员队伍状况都得到明显改善。十六大后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中央着眼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决策。按照中央要求,学习实践活动从今年2月开始在23个单位进行试点,从今年9月起在全党分批开展。

  与时俱进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30年来,我们党不断丰富和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作为党员教育的中心内容,先后在全党兴起学习邓小平理论新高潮、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安排教育内容,进一步拓展党员教育内容,形成了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党的基本知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纪律和反腐倡廉教育,以及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教育的完备体系。党员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增强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不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创新党员管理方式。30年来,中央及有关部门、各级党组织根据党员队伍的新变化,积极探索建立党员管理工作新机制,实现了由单一的管理向教育、管理、监督、服务相结合的转变,由管住向管好、管活的转变,由静态、封闭管理向动态、开放管理的转变。截至2007年底,全国流动党员达200多万名。面对流动党员日益增多的新情况,不断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我们党在坚持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同时,加强了对党员的服务,注重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强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条件和党员活动条件,为开展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物质保障。

  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30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保障党员权利为基础,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明确规定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制定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修订、颁布了《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坚持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党务信息发布等制度,逐步推行党务公开;积极探索实行党员议事会、党员旁听党委会(支委会)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颁布《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等,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试行县(市、区)党代会常任制;探索实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党员民主评议、公开评价党员干部等制度。这些重要举措,保障了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激发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改革开放30年来党员队伍建设的主要启示

  必须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党员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局既赋予了新时期党员队伍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又为其拓展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紧密联系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来进行,努力把党员队伍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员队伍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员队伍的建设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党员队伍建设才有强大动力,才能大有作为。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和科学的行动指南。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全党坚持不懈地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党员队伍建设才有可靠的思想保证。

  必须增强共产党员的党员意识,使广大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党员意识是党员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的集中体现,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是党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重要前提。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培育和激发党员的党员意识的关键。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抓住这个关键,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把广大党员的先进性更好地激发出来,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

  必须坚持融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于一体,不断增强党组织对广大党员的凝聚力。对党员既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又真切关心和服务,这是在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在教育管理监督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教育管理监督,才能把广大党员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组织周围,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必须统筹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着力锻造合格的党员队伍,健全严密的基层党组织体系,才能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扩大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同时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改革创新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法宝。30年的实践表明,只有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牢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紧紧抓住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这个永恒主题,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员队伍建设,不断研究党员队伍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和方法创新,才能使党员队伍建设始终符合时代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始终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期待,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