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上海之舟” 感怀二战岁月 培育家国情怀——教育学部研究生支部参观犹太纪念馆 |
|
2016-04-25 教育学部 浏览次数: 93
|
4月17日,教育学部教育信息技术系2015级研究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观位于上海虹口华德路(现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深入了解了二战期间上海人民为犹太难民无偿提供人道主义救助的珍贵历史,接受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生动教育,弘扬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正气。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原名“摩西会堂”,是中国境内唯一一个能够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的历史遗迹。这是一栋普通的石库门房子,主体建筑为三层青砖墙面,带状红砖作为装饰,山字形入口具有犹太建筑的特色,整个建筑风格朴素稳重。
全体同志认真聆听馆员讲解纪念馆的历史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全体同志认真聆听了馆员关于犹太民族在上海避难过往的介绍,追忆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峥嵘岁月,以及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历史。二战期间,纳粹疯狂屠杀迫害犹太人,欧洲犹太人纷纷逃离德国及德占各国,流亡世界各地,中华民族向犹太民族伸出援手,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博士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中国的签证。1933年至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约3万名犹太难民,帮助他们躲过纳粹的屠杀,其中约二万名生活在如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所在的虹口提篮桥地区。同在战火中的两个民族友好相处,患难与共,惺惺相惜,并留下了很多关于中国、以色列两国人民之间珍贵友谊的感人事迹。
全体同志参观纪念馆各展厅 在进一步的自由参观中,全体同志来到二号展示厅参观,厅里摆放的140余幅图片,内容丰富的文字介绍配合情景雕塑、圆雕、油画等艺术品,生动再现了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这段历史,仿佛身临其境回到了过去那段时间。三号展厅通过丰富的实物、照片和视频资料叙述了27位上海犹太难民的亲身经历,体现了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眷恋和感谢之情,令大家动容。会馆的西墙上刻满了当年避难在上海的犹太人名字——13732个名字,令参观的同志们深深震撼。许多年后,不少犹太人在重返上海或是撰写回忆录中,都深深表达了对上海人民人道主义壮举感激的心声。参观最后,全体同志在中庭小广场驻足欣赏了摩西会堂旧址的建筑风貌。
全体同志在中庭小广场合影留念 离开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后,全体同志还一同走访了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旧居、霍山公园、美犹联合救济委员会旧址、提篮桥监狱、犹太难民收容所和远东反战大会旧址。通过这次“方舟之旅”,同志们重温了那段70多年前特殊的历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体会,也更加激发起同志们对和平的热爱,对建设富强祖国的坚定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与时俱进地弘扬民族正气,坚守爱国情操,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