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中文系师生党支部组织学习“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

2017-10-19           中文系         浏览次数 47


1011日下午2:30分,中文系各教工党支部和各学生党支部联合举行了一次支部生活,本次支部生活主题围绕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及《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到进行展开。

首先,活动回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内容,十集专题片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谋划部署改革任务,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

“开明睿智才能进一步海纳百川”“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要牢记历史使命”,会议中党员学习了习近平在上海的系列讲话,将党员的责任义务与国家、城市的命运发展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了党的执政方针与路线。

接着党员们就观影感受、学习讲话的心得体会,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文贵良老师提到晚清到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如何使中国变成强国,内在的追求和驱动力是成为强国的条件。邓海琪同学则提到文学与政治的关联,文学植根于生活,要发展好文学并且热爱生活。

赵厚均老师提出最近几年“国学热”“读诗热”盛行,可见国家与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一名教师,更要从自身做起,培养传承中华文脉的优秀学生。李舜华老师认为我们应该把党的总纲作为当代文献来看,关注其重点。作为中文系的老师和学生,更要注重传统文脉的弘扬。

吕志峰老师回忆自己这些年在上海的实际情况,首先对上海这些年的变化表示了振奋之情,认为改革成果已经通过各种有形无形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告诉同学们,上海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包容性的城市,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这几年在上海读书的时光,多出去走走看看,体会这个城市的时代性,感受我们国家的中心脉搏,这将对同学们的一生都将有所助益。

张依萍同学接着也结合自己的经验谈到了感受到习主席改革的魄力和决心,比如反贪反腐。她认为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更关注文化,比如中国诗词大会。她说她看到现在的小学生学习认字不从拼音开始,而是从字形开始。等等,这更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随后刘志基老师指出我们不仅在和平稳定的时代,也在尊重文化的时代。这一届的党中央领导格外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是好事情,我们更应该砥砺前行,好好做出真东西。同时他也反映出华师大中北校区古文字研究中心旁边碑石上的错别字还未有所改正,希望学校领导能够引起重视。臧克和老师赞同刘志基老师的观点,认为一个错别字看似是小事,但是其实细究起来这也体现了我们中文系的不严谨,何况还是出现在古文字研究中心附近,在现在这么重视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更要引起重视,同时臧克和老师还对青年学生表示关心,希望我们能够专心致志,在学问上做得更好。

程华平老师结合了自己审阅期刊的经历,认为传承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文脉,不应只是传承“空壳子”,更应传承文化的内容、内涵。

在结合《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的讨论中,苏杭、赵杨同学都结合系列报道的内容、结合上海的空间环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们一致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这是上海的骄傲”,认为上海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存有许多红色宝贵遗产。发展上海,更不能忽视发展上海的文化;上海的文化,很大一部分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紧密结合着的。

刘艳娟同学认为“习近平在上海”系列报道反映强调的红色传统继承,其内核是爱党爱国、坚定信仰、忠于理想、忠于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做到带头是无声的命令,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胜过任何言教和指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