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阐述:“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最重要的经验

2008-11-17                   浏览次数 109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由这一巨变纵观1840年到1949年和1949年到2050年这两个1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磨难的中国人已经站起来,富起来,抬起头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已经走上了成功的复兴之路。再把这30年同改革开放前的30年相比,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能够走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复兴之路,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改革开放这一艰辛而又伟大的革命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七大对此作了全面总结。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论述的“十个结合”:“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在十七大总结的经验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这就是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就是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我们能够用短短30年的时间,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里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最重要的经验就在这里!

  为什么说“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历史经验?

  我们的回答,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从党的建设理论和哲学上来考察,“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集中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体现。

  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决定革命、建设和改革成败得失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党能够在中国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这样复杂的改革开放,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一开始,就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问题,进而制定了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

  考察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及其哲学根据,我们注意到,解放思想,正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正是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所规定的中心任务。我们对党的思想路线和现阶段的政治路线之所以有这样认识,主要是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和帮助。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主观与客观发生根本冲突的时候,只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则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一朴素的话语,恰恰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要点,更重要的是,从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考察,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历史。

  回顾30年来我们所走过的路,改革开放是在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思想大解放的号角中起步的,是在社会生产力大解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发展的。改革开放经历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是靠解放思想冲破阻力和干扰,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中统一思想并登上新的台阶的。

  过去30年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不仅会触及到一些具体制度,而且会触及到这些制度背后所要维护的利益和反映这些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因此,改革开放,是制度的变革、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更新。而且,在观念更新问题上,还会触及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基本问题,遇到“左”的和右的干扰,发生姓“社”姓“资”等重大原则问题的争论。因此,不解放思想就不能从实际出发调整我们的思路,就不能推进改革开放。

  过去30年的历史事实还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必须落实到解放生产力上来。解放思想,必然会涉及到对历史问题的不同看法,必然会涉及到对理论问题的不同理解,必然会引起意识形态方面的争论。但是,这样那样的不同观点和争论,都不能影响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评判。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时,对于历史问题、理论问题,他既强调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也强调要“宜粗不宜细”“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样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放生产力上来,是邓小平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供的最重要的经验,是我们党在领导和推进思想解放、改革开放过程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过去30年的历史事实同时告诉我们,改革开放必须解放生产力。解放思想是为了解放生产力,而解放思想要能够解放生产力,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任务,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比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五大为了能够建立健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党的十六大指出,在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下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党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增强执政的阶级基础、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各方面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在改革开放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作为衡量包括改革开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根本的是非标准”。因此,改革开放必须解放思想,同时改革开放必须解放生产力。

  当然,通过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不容易。对于今天改革攻坚过程中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风险、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认真解决,绝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要实事求是,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要以“反思改革”为名否定改革的方向和道路。因为,正如党的十七大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后退没有出路”。这些重要论断,是我们研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指南,必须牢记。

  解放生产力,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还告诉我们,解放生产力,不仅是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而且是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首先,解放生产力,在改革的意义上,就是要通过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根本变革,把生产过程中的各方面生产要素都解放出来,包括把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资本、技术、知识等要素解放出来,把劳动力这个最重要的要素解放出来。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土地要素解放了出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解放了出来,这才有生产力的大解放。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把资本、技术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解放出来了,把农村富裕劳动力和具有创业能力的民间企业家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出来了,这才有生产力的大解放。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要研究用什么样的体制、政策和措施,把生产过程中人和物等各种要素都能解放出来。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包括要把人的因素解放出来,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放出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那种“重GDP轻民生”等现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片面理解;而那种认为党在改革开放中强调生产力是“见物不见人”的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论的无理指责。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力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统一,是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统一,而且人的因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最活跃的因素。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解放人的因素。

  其次,解放生产力中的人,包括要把人从束缚他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整个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整个社会关系的主体。生产力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与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人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深刻指出,在生产力中承担价值创造者的人,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却是被奴役的对象,这是一种不合理的“人的异化”现象。因此,社会主义的任务,要使生产力中的人不仅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而且成为在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中都具有创造力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持久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要做到此,除了要不断推进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配套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先进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实现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再次,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开发和提高人的因素;最后,还要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形成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只有把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都同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特别是人的解放和发展联系起来,才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才会不迷失改革的方向从而确保改革的成功。

  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是历史唯心主义的“空想”。同样,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抽象地谈论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等,也要当心陷入这样的“空想”。所以,只有把社会生产力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有机地统一起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原则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这也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来的一个深刻背景。

  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之后的历次思想解放,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是: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具体表现出发,落实到并体现在解放生产力上。在今天,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毫无疑问,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对于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有这样两点是必须注意到的:一是我国依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的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都是基本国情在今天的具体表现。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在现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已经成为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

  而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这个“转变”,最重要的,还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因为,自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在统筹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积极向上的新气象;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潜在的风险仍然在发展,并且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实践告诉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再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首先,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发展方式能否转变,已经成为科学发展观能否落实的关键。现在,我们尤其要把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而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持续地发挥作用,背后都有一定的思想和利益的驱使。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总是与转变思想观念直接或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真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讲科学发展观,就必须研究阻碍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旧观念,把我们的思想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人民群众对民生的要求,已经从80年代解决温饱、90年代“奔小康”,发展到要求政府提供更好更多的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医疗、教育等公共产品。与此同时,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的不平衡的呼声越来越高。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内在地统一起来,以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解放思想,把我们的工作思路从单纯抓经济转变到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上来。这里的复杂性,在于我们既要从全局出发解决这些难题,又要考虑到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各不相同,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脱离现实。实事求是地解决好现阶段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的问题,也有一个思想解放的问题。

  再次,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上来一次思想大解放。党的十七大提出并在十七届二中全会部署的、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场被人们叫做“大部制”改革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发生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接合部,既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又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将努力建设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并将按照权力制约的原则,形成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机制。这里讲的“建设”,实际上是“政府的转型”,是非常深刻的改革。许多国家改革的历史表明,实行大部门制度是一场很不容易的攻坚战。因此,我们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全能政府等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树立政府治理新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这场深刻的改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