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专题栏目 学习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
我校举行“中国梦与大学的使命”理论研讨会 |
中国梦 大学梦 学者梦
|
2013-12-02 新闻办 浏览次数: 131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性部署,11月29日,适值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思想一周年,由校党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梦与大学的使命”理论研讨会在闵行校区行政楼召开。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曹文泽,《光明日报》教育部主任汪大勇、《中国教育报》总编室副主任黄蔚以及我校部分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共议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进程中的责任与担当。研讨会由宣传部部长解超主持。
我校举行“中国梦与大学的使命”理论研讨会 曹文泽在致词中指出,在全面深入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今天,大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梦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大学是否能培养出数量可观的高质量的人才,是否能推进科技文化创新。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主体,该如何更好地抓住机遇、锐意进取、不辱使命,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深刻的研究。
曹文泽致辞 围绕“中国梦与大学使命”这一主题,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新精神,联系当下社会热点,深入探讨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大学和教师的使命和担当、人才培养创新和素质教育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等问题。整个会议过程中,精彩观点纷呈,研讨氛围热烈。 在谈到大学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使命和担当时,有学者指出,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理想的诗意表达。大学为中国梦服务,首先大学自己要有梦,《决定》中提出“高校要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要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独特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自己的特点与使命,而不应该千校一面。在服务社会时既不能媚俗于社会,单纯取悦于社会,也不能凌驾于社会之上,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和最基层去。 “对于教师来说,做好自己扎扎实实的梦,教好书、育好人、做好学问,完成大学的使命,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梦就指日可待。”从中国梦、大学梦落实到教师的个人梦,与会学者们更是激情涌动。有学者提出大学学者除了做好本职教学和科研外,还要关注社会热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社会热点作出回应,找到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引导社会舆论。“做学术研究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要有社会发展的使命,研究要放在社会大背景里面和问题相结合,反对书斋学问。二要有民族进步的紧迫感,要清醒看到我们与国外研究的差距。三要有知识发展的使命感,搞研究不能满足于一年发了多少文章,一年出了多少书,而是要关注研究给社会知识增进了多少东西”,学者关于学术研究“三个关系”的阐述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
研讨气氛热烈 探讨中国梦、大学梦、学者梦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中,最核心的使命还是人才培养,大学第一要务是培养实现民族复兴、敢于担当、敢于创新、胸怀梦想的人”。谈到创新人才培养,大家都“有话要说”。有学者提出,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该不拘一格。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把知识和能力内化成自己的品质,这就是素质,这是我们大学要追求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潜心教书,学生专心读书。所谓读书,不仅要读专业书,也要读文史哲等对人生发展、道德养成和性格气质培养影响深远的书。” 近期,一些省市高考方案改革,语文分值上调引起了与会学者的热议。学者认为,任何文明有它传承的载体,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断。高考语文改革通过整个教育过程的最后一环促进我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是很好的开端,但需要有配套的措施,比如教材内容的选择首先要思考选择怎样的民族文化传递给下一代。语文课程本身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也要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问题上,国外的经验解决不了本土的问题,需要本国的学者不断研究和探索。
与会者合影 据悉,此次“中国梦与大学的使命”理论研讨会是我校深入学习和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系列活动之一。我校还将继续开展类似活动,在切磋交流中感受改革趋向、触摸发展脉搏,将大学使命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时代命题紧密结合,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