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暂留  学习材料  典型事迹

视频:瞿伟菁教授生平事迹回顾

2012-04-05                   浏览次数 113



59载的人生岁月中,他将自己对科研的执著、对学生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发扬到了极致。他就是瞿伟菁教授,一位在科研和教学的路上不断前行,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师大人。

1973年的秋天,21岁的瞿伟菁从黑龙江农场回到了家乡上海,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从那时起,瞿伟菁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华东师大。

在师大工作的35年间,瞿伟菁从一名毕业留校的年轻助教成长为教授、博导、学科带头人和学院管理者,成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新一轮发展的领航人。与此同时,他也从学校这个研究的原点走向了更多需要生物科技的地方。

在长三角地区,通过棉籽仁的综合利用研究,增加棉花附加值;在吉林延边,展开“小蓝莓”科技攻关,造福于民,将蓝莓原汁的市场收购价从每吨2 万元人民币增加到15 18 万元;在崇明岛,他主持的“芦笋功能食品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研究”,让不能食用的芦笋老茎转废为宝;在西北内蒙,他创造性地实现了对沙棘果渣的深度利用,应用生产线的加工能力满足红河流域十万亩沙棘林。凭着科学家的责任感,他始终关注着民族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和改善公众的幸福。

乐观、开朗的瞿伟菁也从未在命运面前屈服。20093月的那次体检报告,让很多人开始为瞿伟菁的身体担忧。而他用顽强、坚韧的意志面对疾病,以满腔的热忱投身工作,为学院“十二五”发展明确目标。

癌细胞的扩散转移,化疗的毒副反应,长期的发烧消耗……在瞿伟菁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无时无刻不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我们眼里的瞿伟菁,脸色发黑,形容消瘦,而他依然瞒着大家不舍工作。直到弥留之际,他放不下的依然是学院的发展、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2012119日晚1011分,在50多位亲友、同事和学生的陪伴下,瞿伟菁永远地离开我们。

学生们悄悄地说,我们多想再听老师轻轻地喊一声“小鬼”啊。从教35 年,他总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慈父般的挚爱。

同事们都说,他熟悉的身影永远地留在了理科大楼B1115室和他热爱的华东师大校园,他的故事时刻砥砺着我们不断奋斗和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