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院党委举办“踔厉铸文脉,初心育师魂”七十年学科发展回顾展 |
|
2020-12-23 外语学院党委 浏览次数: 272
|
“China has splendid cultures……”留声机里传来熟悉而温暖的英语听力薄膜唱片的声音,在这里你还能找到50年代的录取通知书、收音机,70年代的古旧拷带机、80年代的原版外语电影录像带、以及珍贵的名师创作手稿…… 12月16日,华东师大外语学科发展回顾展在外语楼拉开帷幕,这场穿越时空的外语学科“宝藏”展览以“踔厉铸文脉,初心育师魂”为主题,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展示、口述历史以及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带领参观者回顾华东师大外语学科七十年发展的峥嵘历程,追忆不同时代闪耀着的砥砺奋进之光。展览共持续2周时间,展出30余类展品。 开幕式现场 华东师大的外语学科创立于1951年,是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从外文系到外语学院,从最初英语、俄语两个专业到如今6个语种、7个专业,从丽娃河畔到樱桃水边,不断发展壮大的华东师大外语学科不仅是我国外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在新时代如何传承文脉,回应时代关切,实现外语学科可持续内涵式发展,需要新时代的外语人不忘初心,上下求索。” 20世纪50年代的准考证和录取通知书 上世纪法语考试试卷 有温度的声音:为学生勇开先河 “我觉得留声机和磁带里的声音是有温度的,跟现在数字信号传输的声音完全不一样”,外语学院研究生辅导员叶青说,她回忆起自己在本科用磁带学习外语的经历,“当时师生可以去外语学院的电教室里转录想要学习的英语磁带,3块钱一盘……同学间还会相互比较谁倒带的位置最精准”。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类大型语音学习设备,如拷带机、开盘机、电唱机、收音机等,这些“神器”和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是这些温暖声音的来源。在计算机尚未流行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东师大的学生就可以走进一片专属于英语听力的小天地,通过外语系教研室老师搜集和制作的成百上千盘外语磁带,享受到海量听力资源。 从左到右依次为:老式唱片机、拷带机、开盘机、录像带放映机 各年代磁带播放设备 色彩缤纷的薄膜唱片 华东师大的外语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兴建电教室、编写听说教材、改革语音课程、举办英语演讲或歌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练习听力、纠正口音,提升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的热情,进而拓展国际视野。1984年,由外语学院首任院长张民伦主办的Step by Step英语听力入门教材出版,瞬时风靡全国,截止到目前共出版3版,总印数达到了2000多万册,其中第一版重新印刷了70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1990年,虞苏美、李慧琴主编的《大学英语听力教程》出版,被全国700多所高校广泛使用。此外,外语学院还有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授英语、被英国记者评价“语音之优越胜似牛津音”的翁贤青,以及创造了“交际教学法”的“共和国女将军”赵织雯等诸多教学名家,他们“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为外语交际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丰富的语言学习材料 有温度的学科:奋发中玉汝于成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外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带来舞台剧《开拓》,再现了中心创始人黄源深教授创办澳研中心的历程。1986年,澳大利亚前总理、时任澳中理事会主席惠特拉姆来华访问,拉开了中澳关系的新篇章。当时他特别提出要了解华东师大澳研中心的情况,希望能够以此为平台深化中澳文化交流,澳研中心由此正式成立。阵阵掌声让亲临现场的黄源深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他动情地说:“只要我们怀有信念,只要我们不中途放弃,那么总会有希望,并且终将成功!这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舞台剧《开拓》表演现场 坚持努力、担当作为始终是华东师大外语人的底色,也是外语学科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执着信念。“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先进的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先进的理念……要有超前的意识”,张民伦曾说。 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外语学院不断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如英语系在2012年启动了英语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新时代英语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世纪70年代,华东师大外语系参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英语广播教学,出版英语广播教材近100万册,惠及社会各界,八十年代又开播了俄语。还曾与新疆石油局等社会机构合办英语培训班,根据行业需求培养外语人才。 近年来,学院通过组织暑期外语志愿支教团、红色翻译志愿者团队等形式助力教育扶贫、帮扶西部发展。在翻译领域,群星璀璨的“翻译家”群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丰硕的贡献,代表之一的虞苏美教授是第一个翻译完整版三国演义的中国译者,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贡献了师大人的力量。 有温度的时代:传承间共情共鸣 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展览也是外语学院“以史育人”的重要举措。历史的教育要触动心灵,要贴近时代,要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构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只要这传承一直都在,相信华东师大的外语学科能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说。 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发言 开幕式结束后,日语系主任尹松结合“日语视听说”课程,带领大二学生前来参观。“我们正好讲到日本歌曲歌词中展现的人生意义,和同学们在这个展览里回忆了一下自己日语学习的往事”,尹松说:“我是85年上大学的,那时班里有一个台式转盘的录音机,大家下课后就围着录音机,戴着耳机听日语练发音。那时我们还喜欢听歌学日语,先听写歌词,再跟着学唱。我记得我学会的第一首日语歌曲是‘冰雨’……” 院党委委员、英语系教授侯敏跃回忆起当年与老师们度过的美好时光:“我是上大学后(80年代上半叶)才在英语的学习中知道了西方的April Fools' Day(愚人节),我们全班还在某一年的四月一日跟年轻的任课老师开了个小玩笑,不过老师也没有生气……那时候的师生关系其乐融融,像朋友一样,我也希望能在我的教学中跟学生‘打成一片’”。 俄语系系主任、党员教师刘玉琴在一张合照前徘徊良久,她回忆起刚做老师的时候,经常把来自北方的同学接到家里包饺子,“真是睹物思人,现在这种师生关系好像变淡了,但相信随着我们育人工作的不断推进,老师跟学生的关系能够越走越近”。 德语系系主任、党员教师宋健飞提到了当年“自学成才”的情形,“1976年,我当时在部队当兵,学外语是件极为另类的事情,但我自中学起就对外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熄灯号响过之后,我便钻进被窝,悄悄地打开手电,如饥似渴阅读浅显的外语教材和通俗读物,后来就靠坚持收听上个世纪70、80年代风靡一时的业余外语广播讲座进行自学,最终通过1978年的全国统一高考,身穿军装走进了一所地方外语院校。” 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宇靖给同学们讲解展览 参观后,英语系党员教师陈俊松说:“今天这个展览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我们外语学院以前一些德高望重、术业专攻的前辈,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我备受感动也觉得非常自豪。今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也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最近的国际形势变化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接好这一棒,把华东师大建设成为培养外语人的摇篮和外语研究的高地。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如今,外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学习外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能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这个世界,同时建立起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尤其是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很多人都保持着社交距离,国际交流处于一种比较停滞的状态,跨文化的沟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我相信外语学科在未来应该还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部的党员教师赵朝永寄语学生:“经历了时代的变化,只具备语言能力本身已经不再是我们的优势了,希望同学们都能够综合发展,在外语强的同时夯实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外语为基础,发展自己在其他领域的特长,这样就能获得如虎添翼的效果,凸显外语学院的独特性。” 聆听着老师们讲述当年学习外语的故事,亲手触摸到前辈们学习外语的“老物件”,学生们备受鼓舞和感动。2019级笔译专业研究生姚竺君说:“这些展品就像跨越时空讲故事的人,可以让我这个没有亲历的人感受到一段段岁月的馨香。看到老一辈外语人在科技不那么发达的年代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设备刻苦钻研,我更觉得要珍惜当下,在提升自我的同时努力传承外语人的精神。” 同学们在留言本上的留言 《开拓》舞台剧演员之一、2019级学术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潘俊韬表示,在排练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当年老师们的不易,“很多老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机会留在国外,但是他们为了我们外语学科的建设毅然回国,在当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学、坚持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外语人我们要接好接力棒,多读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次展览策展人、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宇靖在谈到策展初衷时表示:“这次展览受到学院文脉编写的启发,文脉编写中挖掘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就想如何让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生动地再现在我们身边。要让这些历史往事与当代人产生共情从而引发共鸣,架起不同时代外语人之间的心灵桥梁,发挥院史文化育人的作用,传承接续好华东师大外语人的文脉师魂。”接下来,外语学院还将继续挖掘更多院史故事,邀请各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舞台剧的编排,在表演体验中共情外语学科发展的峥嵘历程。“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在变、技术在变、外语学科也在不断发展。无论过去多少辉煌,我们都要在不忘过去的同时继续前行,传承前辈不惧挑战、勇于开拓的精神,识变、应变、大胆创新,在新的征程中继续走好师大外语学科的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