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学院党委赴川沙新镇共建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 |
|
2025-04-01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 浏览次数: 10
|
2025年3月28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川沙新镇城南社区大洪村顺利举行。川沙新镇副镇长张琴、城南社区党委书记孙丽娟、大洪村党总支书记兼村主任费慧雅,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文军、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庞荣、本科生党支部书记黄超、党委专职组织员李媛媛出席仪式,社会发展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全体党员参加活动。揭牌仪式由孙丽娟主持。 费慧雅详细介绍了村庄发展规划与现状,提出将重点打造“林田宅”三大振兴板块,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引入社会资本,推动传统村落转型。 张琴表示,当前浦东乡村振兴正从环境整治向产业提升转型,大洪村作为川沙新镇第四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申报村,期待能够借助高校智慧,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文军表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引领,借助外部赋能的同时,进一步发掘并激活当地的内生动力。学院已在云南寻甸、贵州赤水、湖北荆州等地建立多个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正在分级分类探索县、镇、村不同的乡村振兴模式,未来将着重构建“文化赋能—产业振兴—治理创新”的全链条合作体系。此次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的成立,标志着社会发展学院乡村振兴的品牌在东部地区的落地,期待未来双方共同探索超大城市郊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上海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大洪样本”,助力川沙新镇的乡村发展。 庞荣表示,此次校社合作旨在积极探索产学研融合育人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高校智力支持与社会实践样本。学院将依托社会学、社会工作、民俗学等专业学科优势,同大洪村在基层治理创新、非遗文化服务、数字乡村建设等领域开展合作,围绕当地实际需求,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座谈交流中,双方就非遗木工技艺产业化、研学基地建设、古宅活化利用、林下经济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就大洪村“智慧治理+特色产业”建设思路达成进一步合作计划。未来双方将在课题研究、项目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并因地制宜发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 会上,文军与费慧雅共同为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揭牌。 会前,与会人员实地走访大洪村乡村振兴示范申报点位,考察该村在林田宅环境整治、历史遗迹保护及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大洪村作为保留村,拥有270亩集中林地、大面积高标准农田及四座百年老宅,具备发展林下经济、文创产业的天然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