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曹景文 黄亚玲:发挥理论引领作用 深化“四史”学习教育 |
|
2021-03-30 解放日报 浏览次数: 539
|
日前,以“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不断深化‘四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联合主办。来自本市多所高校、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参与探讨。 曹景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对于在校大学生知往鉴来,特别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能的因时因势之举。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讲述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努力做到传播历史知识,而且要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晚清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要掌握“大道”,必须先研究蕴含着“大道”的历史。龚自珍所说的“大道”,其实就是探索历史发展进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四史”反映了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好素材。 高校思政课在将“四史”教育融入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讲述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既要讲清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脉络,更要阐释好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筑牢学生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 历史视野与现实观照的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这既是思政课教师能力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提升思政课质量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过去,把握当下,感知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回溯历史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让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就是要在大学生中弘扬优良传统和坚定理想信念,弄清历史是非,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四史”教育,必须努力把握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一方面在课堂讲述中要在理论上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讲深讲透,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又要注重课堂教学向第二课堂、社会大课堂的延伸,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访谈,包括家乡的百年变化、改革开放先进企业或乡镇的调研,对老党员、老模范、老战士和改革开放典型人物的访谈,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脉相承的历史,历史是曲折发展的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通过“四史”教育,要让在校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勉励他们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为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做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应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实际,选择“四史”中的相关内容制订教学计划,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论是进行历史讲述,还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和分析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序地向教学目标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思维。 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四史”教育的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在一定的条件下,让受教育者自己发现后果,以便他以后在同样的情况下能够明智地行动。为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注重选取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的参与度和主体自觉性,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探究中科学回答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对“四史”有深入的研究,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够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其次,思政课教师针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要敢于亮剑,用扎实的历史资料和科学严谨的观点批驳各种歪理邪说。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应该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选取合理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将“四史”知识转化为认知体系,并进一步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黄亚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创新力,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影响力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解释力,把握“四史”教育方向、坚守教育底色、优化教育布局、增强教育实效。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理论基础。“四史”中的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历史,是党的奋斗发展史、自身建设史和理论探索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教育就是要通过历史教育,引导民众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和明确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历史认同和政治认同。 可见,“四史”教育是以历史为基础的政治教育,目的是通过历史学习教育进行理论武装,其首要的原则是把握政治性,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主导和引领,注重宏观历史叙事和微观理论阐释的统一,实现史论的有机结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创新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既是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的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贯穿“四史”进程的主线。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正是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探索到挫折再到成功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认识和革命实践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新中国发展史,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发展史,正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光辉历程。 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关键是要突出“实”的要求,坚持学思践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学习教育的底色。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把史的学习与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结合起来,要把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结合起来,要把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学”与“思”、“学”与“践”、“学”与“悟”的统一,从而深入思考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的影响力 “四史”不是彼此割裂的,而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要把“四史”学习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避免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四史”学习教育的核心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重点是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观,实质是学习和感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目的是为讲好中国故事,为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理清思路。 为此,需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研究,明确学科研究方向,以全局视角、科学视野和发展思维分析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理论与实践;加强学术研究,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贯通性研究;提高学术质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回应与解答,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现实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解释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主体,也是“四史”教育的主力军,更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四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中介。当前,要完成“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离不开这支队伍的建设,这支队伍的理论素养和学识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四史”学习教育实效。 为此,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的建设,大力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自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上下功夫,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自身学术修养,提升对“四史”的解释力,将专业研究成果服务于“四史”学习教育,不断提高学习教育的实效性,增强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和战斗力,确保“四史”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作者丨曹景文 黄亚玲 来源丨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