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工作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 庞荣 王淼:生态理论视角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路径

2024-09-14           中国社会科学报         浏览次数 10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治理实践大幕已经开启,如何结合中国社会实际深入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路径,总结提炼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经验是当前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生态理论视角下以上海市“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案例为例,探索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三个维度,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生态理论是社区社会工作综融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由心理学家尤里·布郎芬布伦纳(Urie   Brofenbrenner)提出。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他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引入人类行为研究,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在随后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生态理论从最初关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到重视个人和社会网络的动员,再到强调社会网络的开发和提倡整体性分析,获得不断完善和拓展。生态理论可为社区治理提供理论指导,其理论指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环境因素对于促进社区的赋权具有重要作用,环境实践是发展性的,环境干预能为社区治理能力和赋权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倡导进行环境干预,改善社区的环境状况;二是提出了社区发展的整合框架,重视社区的整合与联系性,挖掘环境中可获得的现有和潜在资源,发展社区之间的关系等。

我国城市社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着城市居民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社区也从关注单位、强调业缘关系与单位责任转向关注地域、强调协商互助与公共责任,社区居民生活在一个新型的、连接松散的社区世界里,人们在稀疏的结点、松散的界限和频繁变化的网络关系中漂浮,社区已经变成社会性的分散网络关系。基于此,新时代在生态理论视角下推进社区治理,需要重点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地进行环境干预,改善社区的环境状况,形成支持性的社区建设生态系统,提升社区的内聚力?二是通过怎样的行动过程将环境资源有效动员起来,整合社区松散的网络关系,构建社区建设结构化联盟,从而不断赋能推进社区发展?

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实践框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领导深度融入中国社会每一个基层细胞,奠定了中国社会建设的政治底色,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的实践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党建引领”机制在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被再次强调。党建具有“一核多元”“一核多能”的核心作用和多重服务功能,在跨组织协调、构建社区建设共同体网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为当前社区的“内聚力较弱”“网络关系松散”二元性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新时代背景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点在于构建社区建设的共同体,形成支持性的生态网络,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发挥组织优势,构建社区建设战略联盟。党建引领的关键在于打破组织壁垒,通过跨组织协调构建社区建设战略联盟,形成支持性的生态网络。一方面,党组织要发挥整合功能,以组织力建设为重点,将社区内的各个元素黏合在一起,构建以发展为取向的社区建设共同体,将公共责任变成一种具有义务感和约束力的结构性力量,筑牢社区治理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党组织通过机制建设加强组织联动,推动社区与其他单位之间建立制度化联系,促进社区与其他单位或机构合作,从而建设组织网络。通过党的组织链接集合组织资源、强化组织承诺和合作协同,聚合社区治理力量,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社区治理效能。

发挥政治优势,筑牢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党具有突出的政治优势,能通过政治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重点是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广泛宣传党关于社区治理的政策方针,明确社区治理的目标、方向和路径,凝聚集体性偏好,筑牢社区建设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营造人人参与、共同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强化服务引领,提升共同体的服务效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落脚点在于发挥党建服务引领力,推进服务党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赋能社区发展为重点,在社区内开展广泛深入的动员,推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建以党员为主体、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积极参与的红色社区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内部整合,提升社区服务质量。二是强化资源保障,通过区域化党建等方式链接社区内外优势资源,建立社区建设协调运行机制,吸纳和融合各种服务力量;建立“需求、资源、项目”社区服务清单,推动联盟内组织以需求为导向提供“菜单式”精准社区服务,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服务优势,提升社区服务成效。  

现实探索:社区治理的案例分析

上海是最早开展“社区党建”的地区。1995年,上海开展城市党建专题调研,次年,率先提出了“社区党建”的概念。1998年,上海在全市全面开展社区党建工作。1999年,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上海召开,社区党建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广开。伴随着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了应对社会结构分化、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的现实问题,基层党建模式从社区党建逐步拓展为区域化党建,以提升社区共治水平。2009年,区域化党建在中共中央的倡导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上海结合地区党建实际,积极探索超大城市区域化党建路径,在开展区域化党建推动社区治理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22年,上海推出“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动员各级党组织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新路。

广泛开展政治动员,使党组织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驱动力量。2023年,上海市委出台了“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广泛动员政府机关、职能部门、高校、媒体、社会组织等参与“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整合各方面资源推进社区建设,尤其重视发挥高校的智库作用。各基层党组织认领了175个社区项目,覆盖了上海全市16个区各种类型的基层社区治理难点痛点问题。如上海闵行区动员了区、镇、居村、高校等基层党组织,由区委牵头,成立了美好社区建设专项工作组;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积极参与该行动,动员25个院系级党组织以联建共建、“党员流动服务站”等形式对接社区,组建了48个赋能团队,承接了普陀、闵行等区的48个社区治理项目,在这一行动中,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成为社区治理的关键驱动力量。

发挥组织桥梁作用,构建发展战略联盟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社区不是隔离的,而是处于社会网络之中,社会网络构成了社区的生态系统,能为社区建设提供支持性力量。然而,由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们原有的熟人关系被打破,社区结构日益松散;此外,由于组织分工和功能的细化,组织之间结构性的约束与边界越来越清晰,社区与其他组织的可达性降低,导致社区参与力量不足。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桥梁作用,通过党建引领大力开展区校合作、街校牵手、社校结对,让党组织成为跨越组织之间结构洞的架桥者;以党建联盟等形式打造基层治理综合工作平台,使党组织成为各组织之间的强联结纽带,形成各组织紧密耦合的合作场域。如上海闵行区委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开展合作,成立了治理学院,发挥高校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学科优势打造“社区智库”,推动专家学者定期到结对的街道社区讲授政策理论、党建案例、社区事务等知识,促进基层社区干部开拓思路、转变方法等,根据社区治理需求,整合各类智库资源,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动能。  

党组织是关键行动者,聚合各类力量提升社区服务效能。在社区治理中,党组织扮演的是关键行动者、促进者的角色,通过积极改变社区生态环境、构建支持性的生态网推进社区建设集体行动,提升社区服务效能。上海在“美好社区   先锋行动”中,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全面排摸梳理居民各类需求和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着力点,有组织地聚合各类力量,集结175个街镇骨干力量、居村“两委”工作人员,汇集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10家高校智库,组成了“赋能团队”,在法治、文化、健康、组织、智慧五大领域赋能社区治理,做细做实群众生活服务、法律服务、文体服务、关爱服务等各项惠民举措,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菜单化、精细化服务,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和社区建设水平,以专业的产学研探索帮助社区寻求最优解,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阅读原文



作者丨庞荣 王淼(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华东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干部)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