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系党委举办“传承先辈风骨,感悟信仰之力”“四史”学习教育首场讲座

2020-06-01           哲学系党委         浏览次数 329


5月27日,哲学系党委正式启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邀请哲学系晋荣东教授作题为《冯契1935-1946年的革命活动》的主题报告,旨在依托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感悟其背后蕴藏的革命精神和勇气力量。哲学系全体党员师生、专任教师、发展对象及入党积极分子在线聆听了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主持。

晋荣东指出,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我们进行“四史”教育不可多得的红色资源,回顾冯契先生的革命经历,重温冯契先生的革命精神,对于党员同志塑造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纯洁的政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他结合详细的史料,分四个阶段对冯契先生1935-1946年间的革命经历进行了回顾。

第一阶段,考取清华大学,参加“一二·九”运动,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5-1937年)。冯契先生从初中时就开始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怀着“救国就要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是哲学”的信念于1935年考取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开启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在日本侵略势力大举入侵华北之际,冯契先生接连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和“一二·一六”大示威,并参加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在此期间,冯契先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理论与实践中继续思索“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

第二阶段,由长沙奔赴延安,入读鲁迅艺术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1938年)。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开始。1937年11月,冯契先生在由清华、北大、南开南迁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北上山西,在洪赵十三县游击大队做宣传工作,最终在1938年6月进入延安,以“艾提”为学名入读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并于1938年11月17日与何其芳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三阶段,听贺龙报告,随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转战华北抗日前线(1938-1939年)。冯契主要在师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编印油印报纸,为战士编写文化课本。过平汉铁路后,面对敌机盘旋轰炸,鲁艺师生与部队夜以继日地穿插回旋,甚至遭遇敌人的毒气弹袭击。在山西前线,冯契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为其理论的彻底性和严密性所折服。

第四阶段,复学西南联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争民主反独裁斗争(1939-1946年)。1939年9月,冯契离开延安,并于11月复学西南联大。虽然党组织关系没有成功转接,他依然凭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组织上无联系,政治上有联系”。例如,参加地下党领导的进步学生组织,从事宣传工作;介绍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到磨黑、陆良等地中学任教;在大中学校等组织、领导读书会,介绍进步学生加入“民先”“民青”等组织;为乡下学校代购文具、进步书籍等;到圭山等地民族地区宣传抗日民主,筹建革命根据地;签署罢教宣言,抗议当局虐杀师生。

晋荣东指出,冯契先生自初中时就树立了“为社会谋进步”的崇高理想,以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斗争来积极回应“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以实际行动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同时,冯契先生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使在组织关系未成功转接的云南时期,他依然投身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复员上海后又积极参与中共领导的“大教联”“高教联”等外围组织的活动,迎接上海的解放。

晋荣东表示,通过了解学习冯契先生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风云中的革命经历,以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智慧创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进一步厚植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肩上,在我们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创造新时代哲学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新成绩。

专题报告结束后,师生党员们就冯契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和高尚的品格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表示要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不断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认识和理解,在各自的学习工作岗位中传承先辈风骨,践行爱党精神,推动学思践悟、融会贯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