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丨在行走中学“四史”,华东师大未来教师携手中学生展开吴泾调研 |
|
2020-07-27 新闻网 浏览次数: 288
|
7月20日,由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附属初中党总支共同主办的吴泾·蝶变——行走中的“四史”学习教育项目启动。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党委动员学生党员骨干,围绕闵行区吴泾镇“五朵金花”成立5个调研组,在吴泾历史实践体验中感悟“四史”魅力,讲好“我和吴泾的故事”。 校地联合,华东师范大学与闵行吴泾镇创新“四史”学习教育方式 校地双方联合搭台,挖掘“四史”育人元素 “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的三年中,不知不觉中已和闵行吴泾镇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能够深入了解吴泾镇‘五朵金花’的发展史,一览它们的华丽传奇,让我十分期待。”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高和妍说。 吴泾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希说,闵行是上海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吴泾有“五朵金花”,分别是上海碳素厂、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上海电化厂、吴泾热电厂,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为上海的工业生产和市民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五朵金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历程,可以感受社会的历史脉搏和城市的发展印记。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夏建国表示,吴泾“五朵金花”的成长史是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素材,本项目通过党建引领、校地联合、大中学牵手、校社导师指导,以研学体验的方式深入调研和挖掘吴泾“五朵金花”的发展史,让大中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四史”的价值和内涵,传承和弘扬奋斗精神,无疑对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校社导师联动指导,增强“四史”教育实效 据悉,该项目导师团的校外导师由吴泾镇社区党校的资深教师担任,其中社区党校讲师团团长王锦昌担任项目的总顾问;原焦化厂宣传部管益明,社区学校党支部书记戴娟娟,社区党校讲师团成员、原碳素厂职工殷云富,区市民巡访团团长戚顺泰,社区党校讲师团成员王世林等担任“五朵金花”五个调研项目组顾问;由曾在上海焦化厂工作了40多年、企业报刊《焦化报》主编、上海焦化厂杨盛平,氯碱化工党办主任顾云平等承担各调研组的具体指导。他们都是“五朵金花”建立、改革、发展的重要经历者和见证者。 项目导师团的校内导师由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学生支部书记、专职组织员等一批业务骨干担任,以文理科党支部、党建中心为单位进行组队,发挥支部在项目开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结对学+联动学”的方式,深化“四史”学习教育。 “五朵金花”调研项目组总顾问、吴泾镇社区党校讲师团团长王锦昌作为社会导师团代表,向大中学生赠送“五朵金花”相关书籍。王锦昌说,“五朵金花”的历史与“四史”学习教育密切相关,要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五朵金花”的发展。在调研题目的选取上可以考虑以工人阶级、先进科技、企业文化、发展轨迹、重大人物和主要荣誉等内容为关注点。“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所有的回望都是为了向前,希望同学们走深走实,密切联系吴泾镇的发展实际开展调研。 “五朵金花”调研项目组校内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教师代表叶林娟介绍,本次项目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体验、调研和党员微课三大模块,整个项目筹备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党组织的引领和学生党支部的参与,希望书院的党员骨干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增强学生党员教育培养效果,并发挥师范生特色优势,扎实做好“五朵金花”历史微课,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成长。 大中学生联袂研学,创新“四史”教育方式 大手牵小手,大学中学一起走。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的未来教师与华东师大二附中附属初中的同学们弥合“年龄差”,协同开展“四史”研学实践项目,打造精品“四史”微课,实现大学中学一体化实践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和平台的双向“链条”作用,共同探索“四史”育人新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中党总支书记李新城说,中学生和大学生一起参加“吴泾·蝶变——行走中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既是针对中学生特点,通过实践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尝试,也是借助大学和社区的力量,落实大中小德育一体化的一种尝试。希望初中生和社会导师、大学生一起,借助走访、调研、研究等活动形式,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 “我们期待哥哥姐姐们牵起我们的手,带领我们用脚去丈量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五朵金花”调研项目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中学生代表戴莜然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顾昨天,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把握今天,告诉我们到哪里去;展望明天,告诉我们有无限的可能。” 记者丨颜维琦 朱哲冉 陈紫欣 张小小 来源丨光明网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