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举办“从华东师大出发,探索地球三极”主题党日

2024-03-19           地理科学学院党委         浏览次数 154


2024年3月1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举办“从华东师大出发,探索地球三极”主题党日,聚焦学院师生党员在南极、北极及青藏高原等地的科考工作和卓越人才的培养实践,弘扬极地与地学的华师精神。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党委副书记罗艺,校党委学(研)工部副部长庄瑜,校党委宣传部吴潇岚,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办公室肖连奇和地理科学学院60余位师生参与活动。活动由本科生协同育人党支部书记史贵涛主持。

王军在讲话中介绍了学校、学院在极地科研领域取得的突破成果与战略规划,并对张博等学子在极端环境下的科研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张博作为首位到达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 A的华师大学子,成功完成了系列科研任务,展现了华东师大地理人面对严酷环境仍坚守科研的决心。李喆在青藏高原科考中获取珍贵冰芯样品,滕晓龙入选中国2024年度北极黄河站科学考察预备队。“他们以实际行动发扬了华东师大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的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展现了学院卓越人才培养取得突出成效,并进一步标志着华东师大即将实现校旗飘扬于地球三极的目标。”

三位青年学子张博、李喆和滕晓龙分享了他们在地球南极、青藏高原以及即将前往北极的科考经历和心得体会。

三位发言人从上到下分别为张博、李喆、滕晓龙

支部党员、2021级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张博在南极中山站远程连线,分享此次南极科考的经历与感悟。尽管天气恶劣、环境艰苦,张博仍然圆满完成了由他负责执行的南极内陆冰雪环境过程科考工作,并在南极中山站—Dome A断面不同区域获得了一系列野外观测数据和雪冰样品。他表示,在南极之行中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指示,深切体会到了我国南极科考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极地科研的重大投入。

支部党员、2022级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生李喆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第38次南极中山站以及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中的艰难历程。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作为科考队队员,他不仅圆满完成了科考任务,而且深刻体验了科学家们研究冰川的坚定信念和拼搏精神。从慕士塔格冰山到扩扩色勒冰川长达7小时的艰辛下山路程中,他领悟到了老一辈冰川学家对真理永不止步的探索追求。

预备前往北极黄河站的研究生党员、2022级测绘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滕晓龙表示,他将参与今年4月初开展的北极科学考察工作,在北极环境中负责测冰流速数据收集与分析。“我将继承前辈们的极地精神,运用自身在极地遥感方向的研究积累,积极应对低温、强风等挑战。期望通过此次考察深入理解北极气候环境变化,与其他科研人员携手合作,为祖国极地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滕晓龙同学的导师、教工党员黄艳回顾了支部团队在地球三极科考中的坚定决心与显著成就,鼓励全体师生党员弘扬“不畏艰难、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极地精神,并将其融入日常教学科研活动,为国家建设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罗艺围绕“育人之志”阐述了本科协同育人党支部在极地科研与人才培养上所发挥的突出成效。她表示,在学院党委和史贵涛教授带领下,支部党员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勇闯地球三极。本科协同育人党支部不仅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更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爱国情怀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为提升我国在极地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做出了许多积极贡献。她殷切希望每位师生党员都能心怀“国之大者”,坚定追求卓越,共同携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庄瑜围绕“卓越跃迁”阐述了强学风、拓思维、行天下和促觉悟的四个关键维度。她表示,强化学风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拓宽数育思维可以培养创新与批判性思考能力、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需求。她鼓励师生践行“行天下”精神,注重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以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认识自我和社会,规划未来,并提供个性化指导发掘潜力,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希望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推动学校教育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肖连奇表示,近年来地理科学学院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培养流程规范化、高水平文章突破培育等一系列卓越育人培养改革措施,不断推动卓越育人培养,取得了突出成效,希望学院能够继续发挥优势培养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史贵涛在总结时表示,在学院党委支持下,支部师生党员继承老一辈华东师大地理人的精神,思政和科研双向驱动,一步一个脚印将地理精神带到了南极和青藏高原,也即将带去北极,党支部将继续发挥“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为党和国家培育英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