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党建工作  新闻动态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教育筑梦”行动:12个党员教师家庭与寻甸苗族孩子的三年“结对长跑”

2025-07-23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         浏览次数 10


2025年7月11日—19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第三次组织党员教师家庭前往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街道泽铁社区,开展为期一周的结对帮扶与党建共建活动。

三年来,学院党委以党建为引领,连续组织师生党员赴泽铁社区进行暑期实践,持续推动校地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聚合力,知行合一促振兴”的新路径。

2025年开营仪式

2024年开营仪式

2023年开营仪式

2023:12个家庭,一条红线牵起

2023年5月,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发出一封“红色倡议书”:希望党员教师家庭与泽铁社区苗族困难学生结对。短短一周,12个家庭报名。

第一次家访,上海孩子背着装有文具、变形金刚、绘本、糖果等的大礼包,走进云南泽铁社区泽铁村的一个个苗族家庭。那一年,大家只做一件事——蹲下来听故事:家里几口人、几块田、家庭收入来源、孩子的学习情况等等。

首批结对家庭赴滇


纸短情长,两地童心双向奔赴

“我们学校现在在进行航海展览,我给你画了一艘大军舰!”

“上海的特色小吃是小笼包,还有东方明珠电视塔,有机会你来上海我给你做向导。”

“我们家院子里种的最多的就是苦菜花,是去火的,下次你来我给你尝尝”。

“你马上要中考了,我也经历过中考,可能考试前会有点紧张,但是没有关系,认认真真复习,相信你一定能考出理想的成绩,祝你考上理想的高中,生活一帆风顺!”

一封封书信来往沪滇两地、一本本书籍跨越山海。纸短情长间,孩子们把对方的名字和故事写进了日常作文、日记、书信和绘画里。

与结对小朋友视频连线

上海小朋友的明信片被送到寻甸小朋友手中

寻甸小朋友们手绘祝福明信片


2024:带着任务再进山

2024年7月,孩子们再次来到泽铁村,任务单上多了四项:

  1.走访结对家庭,绘制“泽铁社区优势资源地图”,

  2.完成《泽铁社区优势资源调查报告》,

  3.支教夏令营上汇报成果,

  4.双方小朋友相互介绍自己的家乡。

社会工作系副系主任吴同手把手教孩子们问卷设计、访谈技巧和报告撰写;上海孩子请云南小伙伴当向导,分组采访当地村民,完成了调查报告,孩子们知道了家乡的美与好,也知道了家乡的不足,“未来需要一起努力去建设”。

在介绍家乡的环节,上海外滩的璀璨灯火、云南苗寨的芦笙悠扬、辽宁沈阳的雪花摩天轮、河南郑州博物馆的寻宝记、山东曲阜的孔庙万仞宫墙,以及台湾台北的101大楼在PPT上同框亮相。两地孩子们掌声此起彼伏,不仅送给台上讲演的小伙伴,更为祖国山河辽阔、文化多元而由衷自豪。孩子们在同一帧画面里看见了自己家乡的璀璨,也看见了彼此眼中闪闪发光的中国。

结对家庭走访参与乡村调研

家乡展示与文化交流


2025: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2025年,党员教师们说,要把沪滇两地家庭结对“升升级”。于是,党员教师把课堂搬进了寻甸直播间——

学院党委书记熊琼带头,老师们把课堂上的“十八般武艺”搬进了公益直播间,安秋玲、陆芳萍、张睿、应萍儿和李媛媛等老师齐上阵,化身寻甸土特产带货主播,两场直播下来,40只生态鸡、150单左右的土特产一售而空,销售额突破1.2万元!

寻甸新内生发展实验的负责人,社会发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文军在指导直播时说,“咱们老师做直播不是热热闹闹走过场,我们要通过直播把这个直播助农的公益号做强,打好公益生态鸡养殖、售卖的组合拳,让寻甸的农产品得到更多人的青睐,从而带动当地经济!”

听说今年的活动里有民族传统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副院长黄晨熹的家属早早做足了功课,组织小朋友们头脑风暴——一周时间里,孩子们共创“阿卯彩”(大花苗语“女孩”)系列文创,大花苗族阿妹的大披肩、菌子、斗牛全都化身橡皮泥公仔,成为设计学院大学生志愿者文创设计的最佳素材。

文创设计元素挖掘

此外,学院党委为了打造长效教育激励机制,在前两年工作基础上,提出设立“寻光逐梦”助学金,旨在吸引更多党员教师和社会力量践行“扶贫先扶志”,激励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好学向上,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今年参与结对的7名党员老师率先捐赠6000元,成为12名泽铁学子第一笔“寻光逐梦”助学金。

“寻光逐梦”助学金颁发

一条正在生长的研学路线

在三年的结对过程中,老师和孩子们对寻甸和当地孩子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党员老师们希望以自己小小的善举带动更大的力量,帮助这片好山、好水、好人的热土。张睿连续4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来滇支教,被学生称为“专业的教头”。陆芳萍化身寻甸代言人,逢人便说寻甸的好。

“朋友们都说:听陆老师一说,总要去寻甸一趟,还有好多朋友询问寻甸有没有适合孩子们的研学路径?”

这个想法与正在挂职寻甸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华东师大援派干部、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涂皘一拍即合,在他和张睿的协商策划下,党员老师和孩子们参与到研学路径的试验当中。

四天的时间,他们跑完了涵盖红色文化、生态环保、民俗非遗3条线路的8个点位。白天踩点、空闲复盘,老师们充分发挥自身社会学、民俗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优势,从知识和思政教育元素的融入、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不同年龄段孩子们的接受度等方面献计献策。孩子们也积极反馈参与体验,虽然有时候很疲惫,但都兴奋不已。

黄晨熹说:“我们家三年因家庭结对持续来到这个地方,越来越感觉到这件事情意义非凡。结对帮扶在深度上应该要进行到3.0版本,真心希望我们能够给当地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提供一点学识上的帮助。希望‘寻甸研学线’可复制、可推广。”

老师们朋友圈消息一出,朋友们纷纷留言:“这条线,值得期待!”

寻甸研学路线开发

党员教师为寻甸研学路线出谋划策

未完待续:把共同富裕写进下一代的童年

为进一步巩固共建成果,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与泽铁社区所属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金所街道党工委签订新一轮党建共建协议,明确在党建共建、教育培训、交流互访、乡村振兴等四个方面的合作机制。双方将依托 “华东师范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实践基地”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推动区域化党建向纵深发展。根据协议,双方每年将共同确定不少于一个共建项目,开展联组学习、人才培训、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等活动。同时,学院将继续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和学生赴泽铁进行支教、社会调查研究和乡村干部培训,为泽铁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泽铁社区则为学院师生提供研究实践平台,共同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社会发展学院党委金所街道党工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

社会学系与民俗学研究所教工党支部与麦冲村党支部共建

“我们的心愿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从结对1.0的“认识彼此”,到2.0的“资源共研”,再到3.0的“文化共创”与“产业共富”,这条由12个党员家庭牵起的红线,正把上海与寻甸紧紧系在一起,也把共同富裕的种子播进孩子心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