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版聚焦!华东师大五位学者热议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2023-06-10           《文汇报》         浏览次数 152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华东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师教育、教育研究学科优势,由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牵头承担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研制工作,结合正在开展的主题教育,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建设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展开专题研讨。

《文汇报》9版论苑整版摘编华东师大五位学者观点,以飨读者。

《文汇报》 6月9日 9版 论苑


  • 换道超车塑造新优势,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袁振国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主任

教育强国要不要建,能不能建,该怎么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总书记的讲话,对建设教育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做了深刻的阐述,最好地回答了要不要建教育强国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前瞻性地回答了建教育强国能不能的问题。

要看到,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现代教育制度虽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效率,使教育普及得以实现,但另一方面,它也使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具体来说:一是教育的标准化,把不同的人变成了相同的人;二是单一化,把教育内容固定在有限的课程、教材和教学范围内,极大地窄化了人类的学习空间;三是被动性,老师讲学生听,教育成为被动接受的过程,挫败了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四是分科性,按照数理化、文史哲、史地生的学科分类,进行分科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世界的综合性、复杂性,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现象。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以来,人类就不断通过教育改革,试图缓冲和抵消这些负面影响,但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

当前,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到来,为创新教育模式、重塑教育未来带来了可能。之所以可能,这是由数字教育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传统教育是封闭的,是考试、分数、文凭的“自我循环”;是专属的,教育只为特定年龄特定阶段的人享有;是固定于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的,受到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是人机分离的,人与教学仪器工具泾渭分明。而数字教育则是开放的、共享的、泛在的、人机融合的。

数字教育的开放性,是指教育面向所有的人,面向人的一生,具有极大的丰富多样性,每个人可以根据国家需要和个人兴趣自我选择。

数字教育的共享性是指学习资源空前丰富,学习者借助网络平台,通过数字资源中心的链接和搜索功能,极大地拓展学习空间,获取适合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群智激荡,群智汇聚,共同创造新的资源。

数字教育的泛在性是指教育可以通过网络、移动通讯、虚拟空间,人人、时时、处处开展教学活动,可以与无数不同的人共享学习空间,共同交流合作。

数字教育的人机融合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机器、教育环境的多元交互,融合教育者的智慧和机器的智能,形成超越人机各自智能的新型智能形式。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与人的互动,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支持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人机融合不仅可以改变教育者与机器主客分离的状态,使教育者与技术以真正融合的姿态实现技术的具身与应用,而且能够以人机一体化的方式重构教育者本体,使其身体、感知、认知,尤其是智能得到质的增强,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应用智能产品、开展教育教学,实现变革教育的理想。

数字教育正在全球蓬勃发展,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已在学、教、管、评等教育基本环节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数字教育建设刚刚开始,任重道远。我们要把握数字教育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创新应用场景,开发数字资源,强化环境建设,提高人机融合能力,构建数字教育新形态,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要促进教育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究,从分科教学走向综合教学,从服务选拔走向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造传统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换道超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学习型强国。


  • 促进教育强国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双向建构


范国睿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教授、华东师大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就建设教育强国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科学回答了“什么是教育强国、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习和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讲话精神,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目的与路径。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式现代化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或提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基础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主体力量和人才支撑。由此,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构成建设现代国家的辩证逻辑与实践逻辑。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而“科技”和“人才”又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教育强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人的现代化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强国建设来实现。

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人类已经开始并将全面进入人机共生、人机共同进化的时代,不仅人类自由支配的时间将大大增加,而且人工智能发展将对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以至终身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立足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支撑现代化强国建设、彰显现代国家文明水平的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的“核心素养”体现在:首先,具备中华传统文化底色。扎根中华大地,具有弘扬仁爱孝悌、尊老爱幼、见利思义、谦和好礼、修己慎独、诚信知耻、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谦虚礼貌等中华传统美德。其二,具备现代公民素养。人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以公共性为基本特质的公共精神,使其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不仅具有公共参与精神,而且能够秉持理性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以及自由平等、责任义务、公平正义以及规则秩序等一系列公共性价值理念与价值准则。其三,具备现代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在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上、发现和确认问题、作出有证据合逻辑的推断,以便对自然世界和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改变予以理解和作出决策的能力,这里,既包括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得科学观念、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理解科学对社会的价值与作用,更关乎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理解和践行科学探究过程,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术语判断理解不同的科学观点,透过各种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手段和方法解决问题。

推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主客观许多条件和因素,需要深刻认识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变革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挑战、新要求。当人工智能的知识记忆、识别、提取、应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人类的脑认知活动时,传统的基于工业体系以传授和接受、记忆知识为表征的教育,将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无论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还是培养科技创新拔尖人才,都面临着教育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阐述:“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建设教育强国,需要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要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战略要求,尤其是要针对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学生对科学技术缺乏内在兴趣等问题,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系统重构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积极倡导问题导向、基于情景的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和科学教育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批判性与活跃度,改善和提高思维品质。在教育与各类实践活动的互动进程中,建构学生的道德与社会情感,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


  • 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破解的基础教育瓶颈难题


李政涛 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

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中的基点作用,需要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难题。

首先,队伍不强健。强教必先强师。整体而言,我国基础教育教师有四支队伍,即教育局长、校长、教师和教研员。历经多年来自上而下持续不断的艰苦努力,每支队伍的建设都获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还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和缺失。如果对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校长那里,我们不缺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教育经验的名校长,但缺的是像于漪先生那样有独特且系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卓越校长;在教师那里,我们不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各级各类名师,缺的是能够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家型名师;在教研员那里,我们不缺具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的教研员,缺的是能够为教师点石成金,助力教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研员;在教育局长那里,我们不缺有丰富行政经验的局长,缺的是将卓越的教育能力和行政能力融于一身,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地方教育生态的局长。

其次,思维不强大。一直以来,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不缺知识和技能,缺的是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尤其是创新性思维品质。为此,新课程改革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有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都与“思维”有关。例如,“科学精神”,包含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再如“学会学习”,包括了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同时,思维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如“思维发展与提升”就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与此相关,中国基础教育界形成了两个普遍共识:其一,课程与教学需要指向思考型学习力和创造型学习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与再现的记忆型学力。其二,要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典型代表就是创新性思维,它是能引发新的或改善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方式。但要让理念性的共识变成日常化的实践,需要改变教师根深蒂固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实现从教学新理念到教学新基本功的转变,具有基于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新基本功,这是当前普遍遭遇的最大难题。

再次,教研不均衡。欲强教师,先强教研。教研是中国特色教育的典型代表,也被公认为中国的教育“国宝”之一,更是中国教育所做出的世界贡献之一。但在通向教育强国的道路上,现有的教研质量成为制约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表现为四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区域教研不均衡,各区域的教研队伍体系、教研机制体系和教研支持体系等共同造就的教研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成为区域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重要根源;二是学段不均衡,对高中教研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高中教研员队伍的数量普遍不足;三是类型不均衡,中等职业学校和特殊教研员长期缺乏;四是水平不均衡,省市县三级教研员科研水平差距大,无论是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还是对于新课标、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显著差距。

此外,机制不健全。目前来看,不缺具体微观的各种制度设计,缺的是整体宏观意义上的三大机制建设。一是协同机制,尤其是家校社政机制。现有的机制设计,大多集中在“分工”,明确了不同的职责与任务,解决的是“各自干什么”,但缺乏“协同”,忽略的是“共同做什么?”和“怎么共同做?”;二是衔接机制,如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等,已有的衔接探索,大多集中在课程与教学等微观局部层面上,但缺失顶层性整体性的机制设计;三是融通机制,主要表现为普职融通机制、普特融通机制等。例如,如何将特殊教育纳入并融入到普通教育的体系里,当下还停留在理念或观念的层面上,亟需转化为结构性且行之有效的机制设计。

综合来看,只有聚焦并解决如上长期困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难题,才有助于让“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


  • 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杜德斌 华东师大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教育、科技、人才是驱动知识和创新的“三驾马车”,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首先,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作为经济社会大系统的核心变量,教育、科技、人才是深度关联、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动力,人才是主体,三者都是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着力点。特别是随着现代教育的蓬勃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科技、人才同经济社会发展正加速渗透融合,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号角,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引领性作用和人才的主体性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一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持续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强化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展造就宏大而丰富的优质人才资源。

二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性作用。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三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体性作用。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要加快培养世界级战略科学家,造就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团队,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针对各类人才的突出关切,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为人才松绑,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必须做到四个“放在”


柯政 华东师大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这是一个重大判断,极为重要,极具指导性。这意味着建设教育强国不能靠已有政策的“滑行”,而是要有重大的政策创新。

正如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一样,要破解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哪些重大政策创新,其实也要把背后的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搞清楚。而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教育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研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学术版)的主要考虑。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讨论,我们认为,教育强国建设规划必须从如下四方面来谋划重点:

首先,是把教育强国建设放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规律上来谋划。教育强国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个教育强国,虽然每个教育强国的背景和经验都不相同,但还是出现了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我们要把这些规律提炼出来,然后对照这些历史规律,分析其中哪些因素或条件,我们是已经具备了的,哪些是正在做的,哪些是短板弱项。怎么补上这些短板弱项,就是这次《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

其次,是把教育强国建设放在我国当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中来谋划。我们今天来建设教育强国,所遇到的很多时代背景跟之前的教育强国都是不一样的。比如,遇到了美国这样头号强国的全方位围堵,这就是历史上其他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所未曾出现过的。所有的教育强国都是因为解决了当时代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而成为教育强国的。没有时代提出的新挑战、新课题,新的教育强国就不会产生。所以,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我们的时代大势,弄清楚我们的机会在什么地方,弄清楚我们应对时代挑战的核心问题在什么地方。其实,这些就是新赛道。有了新赛道,我们才可能建成教育强国。布局新赛道就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

第三,是把教育强国建设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中来谋划。教育强国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的。所以,我们要先研究“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问题,即要把教育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力点和作用机制搞清楚。然后再来研究,其中哪些是我们已经做得不错,哪些是要加强的,哪些是要有重大跃升的。这些问题提取出来之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也就会清晰起来了。

第四,是把教育强国建设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中来谋划。从前面三方面,可以廓出需要教育强国做什么,但能不能做成这些事,还要看我们的现实条件和基础。毕竟,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我们的基本国情。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有远大的志向和雄心,但也要脚踏实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不是什么事情重要就一定能干成这件事情的,它总是会受到各方面的掣肘,特别是教育改革。所以,在明白了需要做什么之后,还需要弄清楚哪些是我们开展重大教育改革创新的“家底”,而哪些是我们暂时做不到的,又有哪些是通过统一意志可以在短期内有大幅改进而且能产生重要效果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其器”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重点。

做好了这四个谋划,我们就能搞清楚教育强国建设背后的基本原理,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就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