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基层党建网头条|华东师范大学党校:"六位一体"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
|
2017-07-12 组织部 浏览次数: 23
|
华东师范大学党校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围绕“六位一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即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服务性、专业性、实用性、交互性和生活性,着力提升党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强化顶层设计,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今年年初,党校将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今年的重点工作中,并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4+10+X”教学形式,即围绕着 “信仰—视野—素养—能力” 4大教学板块开发培训课程,开设了“理论报告、案例教学、跟岗实习、经验分享、主题研讨、拓展训练、媒体沟通、专题调研、方案撰写”10大教学环节,并紧密结合学员的特点和需求,在“X”上下功夫,灵活设计培训课程,通过“4+10+X”教学形式,强调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中加强教学的分类指导,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关注个体需求,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党校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定量研究建立了“需求-回应-跟踪”服务模型,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培训回访的方式,加强学员需求分析,建立了干部教师不同的研修模式。在党员、干部培训方面,以增强党性和加强党性党风教育为重点,以提高政治素养和管理能力为中心,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党性锤炼与管理实践;在骨干教师和各类人才培训方面,注重思想政治立场,以提升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在课程设计时突出师德师风和岗位贡献,将个体需求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教育与自我成长的内在契合,提升党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加强师资建设,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党校着力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库,聘请了原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校长奚洁人教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郑金洲教授、上海市市委党校刘宗洪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原副校长朱华教授和袁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齐卫平教授、政治学系萧延中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突出思政教育的专业性导向,系列的高端报告受到了学员们的广泛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强化案例教学,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党校着力在案例教学上下功夫,通过“确定主题-草拟提纲-分工调研-集体讨论-案例撰写”五个环节,开展案例教学,寓现实性于理想性,在将党性教育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同时,强化党性教育与中心工作的结合,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如针对新上岗干部,党校开展了《管理:身份的转变、意识的培育与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重点开展管理疑难问题分析;针对青年后备干部,党校开展了《党史重大事件研究》案例教学,对我党历史上的相关重大事件进行梳理分析,重温历史关键环节和细节,发现成败与兴替的经验与规律,仔细体会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的责任意识与生存智慧,并总结其对当前党建和国家社会建设的启示,以史鉴今,担当未来。 强调双主体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激发、鼓励教育对象发挥主体性与能动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路径。党校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理念,着力加强学员的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让每期培训班学员参与主持和提问,推动授课教师与培训对象的平等互动与对话交流;在每期培训班增设“经典阅读”、“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讨环节,开拓学员视野,鼓励学员围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等,通过多种方式倾听学员内心的声音,有针对性的对学员进行教育引导,在和谐交互的氛围中实现心灵的融合,达到共同受益、共同提高的目标。 加强现场教学,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党校加强“场境”教育,关注革命先烈的生活场境,新开发了多个红色教学点,重走红色路线,增强学员的感官体验,使学员们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坚定理想信念。此外,党校还关注培训对象的“生活世界”,强化“跟岗实习”环节,组织学员立足自身岗位,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深入现场,参与观察本岗位的领导或同事的做法,通过文本分析、观察记录、岗位实践等方式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提出工作改进的策略及方法等,通过“生活场境”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由理想化转为现实化、由理论化转为行动化,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见效。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