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专题栏目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童世骏教授署名文章: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家观点选萃》首期刊登 |
|
2013-09-17 宣传部 浏览次数: 123
|
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自启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高度重视理论学习与研究,邀请系统内部分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撰写文章,从理论的视角分析阐释如何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做深做实,并推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家观点选萃》,刊登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理论成果,供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卫生计生委、市食药监局、市申康中心领导和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及系统各高校、医院学习参阅。 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家观点选萃》首期刊登了我校童世骏教授的署名文章《日常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在系统内引起热烈反响。 附: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家观点选萃》第1期全文 日常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挥本系统专家学者多、学术能力强的优势,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在系统内组织学习宣传,特邀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部分专家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围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撰写理论文章,阐释对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如何有效落实教育实践活动各项任务的理解认识,阐释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和现实作用的思考认识,分析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总结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新经验、新做法,研究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路径方法等。本期选登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童世骏的文章《日常实践: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包括“教育”和“实践”两个重点,没有“教育”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在强调“教育”与“实践”两者密不可分的同时,有必要把“实践”理解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因为群众路线作为中共优良传统早就耳熟能详,也因为相对于“没有‘教育’的‘实践’是盲目的”这种倾向,“没有‘实践’的‘教育’是空洞的”这种倾向更容易发生、更值得警惕、更应该防止。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以后,我们在按照中央要求进行系统学习的同时,还对1951年建校以来学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本土经验和相关教训,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值得注意的是,在1957年2月8日开幕的华东师范大学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上,党委书记常溪萍同志在党委报告一开始就说:“此次大会,我们要讨论党群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各项工作人员间的关系等问题,其中以党群关系为主,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在报告中,常溪萍同志根据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对“什么是群众路线”的问题做了清晰回答;结合包括他自己工作在内的一些具体事例,对校内党群关系的总体状况和几种情况做了仔细分析;并且在校党委、校党委下面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当中,去寻找党群关系不好或不够好这两种情况的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华东师大首届党代会报告的首项内容就是党的群众路线,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群众路线之为党的优良传统,不仅在全国,而且在高校,都已有很长历史;重温这个传统固然重要,但发扬这个传统、把群众路线的要求变成我们今天各项工作和各个领域中的日常实践,更加重要。 日常实践之所以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因为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只有通过符合群众路线要求的日常实践,才能真正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一方面要求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另一方面又提醒我们要正视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克服“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同时强调这样两个方面,意味着我们要把“自信”和“自省”结合起来,也就是把“道路自信”与“能力自省”结合起来、把“理论自信”与“实践自省”结合起来,把“制度自信”与“作风自省”结合起来。只有如习近平所说的“努力增强本领”、“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披荆斩棘、越走越宽。只有当我们在行动中而不仅仅在口头上为人民群众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敬重和信服。只有参与制定和执行制度的人们都带头遵守制度、廉洁奉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完善、充满活力,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定捍卫。 日常实践之所以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是因为群众路线所要求的群众的“先生”和群众的“学生”这两个角色,只有在恰当的实践活动中,才不至于分离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泽东也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两句话都有道理,但在具体的历史过程中,两者的正确把握并不容易,两者之间的统一更不容易。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说过,人民群众的意见既有正确的、合理的,也有错误的、不合理的,在前一种情况下我们要接受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意见,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要进行教育、说服和改正。但关键是,这两种情况之间的鉴别标准是什么?这种鉴别标准该如何来运用?根据这种鉴别所采取的措施能否最终使人民群众认同?这些问题都不容易做出简单回答。但理论上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它们的答案往往就在实践当中。大量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只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对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习近平语),不仅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所制定的政策比较有可能因此而是从“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的(毛泽东语),而且他们所代表和教育的人民群众也比较有可能因此而拥护和支持那些自上而下向他们传播的理论和向他们提出的要求,哪怕这些理论或许比较高深、这些要求或许比较棘手。 日常实践之所以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还是因为群众路线所要求的“领导”群众和“服务”群众这两个职责,也只有在日常实践中才可能有机统一、相互支撑。邓小平说过,“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这是对“领导”和“服务”之间关系的最简洁明了的阐述。具体来说,“领导”和“服务”的关系可以从这样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领导的方式是服务:领导干部带头为人民群众服务,不仅改善了领导干部所服务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而且提高了领导干部所影响的人们的精神境界;如果越来越多的人们以这样的领导干部为榜样,精英群体的公仆意识,一般公众的服务精神,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准,就更容易逐步提高。第二,服务的方式是领导。社会有分工,为人民服务的方式各有不同,时传祥做掏粪工人是为人民服务,刘少奇做国家主席也是为人民服务。党的群众路线要求于领导干部的,正是要配得上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任,用手中的权力去切切实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图幸福。当然,人民群众本身也有群体之分,人民利益和群众诉求不仅往往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而且一定有长远和眼前之分、全局和局部之分,综合和单项之分、合情与合法之分,等等,因此,仅靠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动机未必能得到足够多人民群众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衡量领导干部的“领导”是否同时也是“服务”,一个重要标准,是他们在“领导”的过程中是否谋取他们自己的摆不上台面的特殊利益,是否在要求群众作出让步甚至付出牺牲的时候自己却躲进特殊利益的保险箱,是否一面声称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一面却以权谋私、化公为私,甚至营私舞弊、徇私枉法。 既做群众的先生,又做群众的学生,为了做好群众的先生,先要做好群众的学生,对干群关系和党群关系的这种理解,这种“师生关系”模式的理解,不仅体现出一贯重视用革命理论来提高人民觉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点,而且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尊师重道、尊贤使能的传统。相比之下,一方面通过提供服务来实现领导,另一方面通过进行领导来实现服务,对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的这种理解,则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管理理念直接相通。美国的丹佛大学有一个叫“服务而领导、领导而服务”本科生领导力培养项目,把领导力培养与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参加这个项目的学生在第一年必须在社区服务40小时以上,参与解决他们感兴趣的社会问题,而他们参与服务的社区的合作伙伴,则要求为学生们提供机会接触各个组织的领袖,直接向他们学习经验和知识。在办学实践中设法把国外大学的这类宝贵经验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是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用作我们的现代大学建设的宝贵资源的重要途径。
|